文章主題

年終居家整理:一場生活與心靈的梳理

作者
鄭翔好

歲末年終,許多家庭會進行大掃除,而對我來說,這不僅是一項清理家居的工作,更是梳理心理與反思生活的時機。從小到大,我對「大掃除」的印象總是與忙碌、匆促、壓力相關聯。記得在我的原生家庭,每年除夕前,我們總會在忙碌的農務後集中時間打掃、清理整個家。母親為了分派大家的任務,忙碌得幾乎無暇喘息,然而,這樣的過程並未讓我學到有效的整理方法。相反的,到了婚後,我發現自己面對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居家整理模式——在夫家,婆婆和先生對整潔的要求極高,1~2天就會清掃,在日常生活中,更是隨時留意整潔與否,那種緊繃感讓我壓力山大,無法放鬆享受生活。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我和先生有了自己的房子後,我開始重新思考「大掃除」的方式。我發現,居家整理不必是一項浩大的工程,而是可以透過一些簡單的方式,將它變得既輕鬆又有意義,從而幫助我梳理生活和心靈。以下是我在這些年裡整理家居的心得:

1. 把巨大工程拆成小任務

居家整理往往因為任務過於龐大,讓人產生拖延甚至抵觸的情緒。對我而言,將整理拆解成「一次一角落」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每次清理一個櫥櫃、一層書架、一個抽屜,這樣的清理方式不僅能減少心理負擔,也讓每次小小的完成都能帶來成就感。每完成一個小任務,我都會感到充實,當這種滿足感積累起來後,成為了我持續整理的動力。

2. 回到當下,專注帶來平靜感

整理過程中的手眼協調,實際上是一種高度專注的活動。這讓我想起高三時,曾經因為壓力而無法靜下心來讀書,那時,我會做些洗衣服、摺衣服等簡單的家務,這些不需要動腦的動作反而能讓我的情緒平穩下來。整理家裡的過程也能起到類似的作用,當我專注於當下的清理任務時,能夠忘卻煩憂,內心也因此變得平靜。這不僅僅是整理空間的過程,更多的是在情緒梳理和心境調整上的一種自我照顧。

3. 盤點與管理資源

居家整理的過程讓我發現,家中的許多物品已經過期或不再需要,這促使我進行資源的盤點。通過清理,我不僅能夠清楚地知道自己擁有什麼,還能避免重複購買或浪費資源。這種盤點的思維其實也可以擴展到我們的生活當中——無論是經驗、時間、人脈、還是技能等各種資源,定期的進行盤點和管理,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利用現有資源,並做出適當調整。

4. 營造生活品質與舒適感

整理帶來的不僅是物理空間的清潔,還能提升整體生活的品質與舒適感。記得在一次整理中,我為先生清理出了一個玻璃櫥櫃空間,讓他能夠展示他珍藏的模型車,這不僅改善了家中的整潔度,也讓我們彼此之間的情感聯結變得更加深厚。透過整理,不僅可以創造更整潔的居住環境,也能夠為家人提供更多的共享空間和情感連結。

5. 生活與心靈的信號燈

家中的雜亂,往往是我們生活狀態的一面鏡子。當我發現家裡開始堆積過多物品,或無法抽出時間整理時,這其實是在提醒我生活步調過於緊湊,或者內心充滿了壓力。這時,我會把這種混亂視為一盞信號燈,提醒我需要調整節奏,尋找時間來放鬆和整理,從而為自己創造更多的空間來反思和關注心靈的需求。

整理不僅是清掃家居,更是心靈的修煉

居家整理被視為清掃灰塵、收拾雜物的任務,但它其實更像一種生活哲學。每一次整理的過程,都是對生活和心靈的梳理,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自己,釐清內心的需求並以更平和、專注的心態來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透過以上五個撇步,我們不僅能改善居住空間,還能提升生活品質,達到內外和諧與平衡。這樣的整理方式,不僅讓生活變得更加有序,也使心靈獲得了空間,實現真正的自我照顧與成長。

作者介紹
鄭翔好
學歷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
工作單位/職稱
旭立諮商中心 諮商心理師
經歷
社福與政府單位 社工員
醫院 專員與兼任心理師
大專院校 業界教師、兼任教師與心理師
家庭教育中心、社福單位、親子館、輔導室 外聘督導
政府、企業、醫院、學校、親子館、托育與課後安親機構、社福單位 講師與團體帶領者
實體/線上帶領《做孩子的『情緒教練』》、《升級親職教養力》、《做孩子『成長的鷹架』》、 《父母自我關照與支持團體》、《與孩子一起上的情緒成長課》等系列課程。
粉專《情緒成長同協空間》
專業認證
完形取向專業訓練─應用在個別諮商
EFCT 情緒取向伴侶/家族治療國際初階認證訓課程
愛家婚戀情商與自我成長課程初階與進階帶領人培訓
Career Coach職涯教練增能培訓
危機心理衛生服務計劃安心服務員初階與進階訓練
婚前/婚後成長PE協談員認證訓練
專長
初為人父母自我關照與成長(婚姻調適、產後憂鬱、角色關係)
原生家庭議題與重建自我概念(自信)
情緒覺察與壓力調適
情緒教養與親職效能
幼兒、兒童青少年與親子諮商
證照字號
諮心字第001327號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