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美是30多歲的職業婦女,目前結婚4年並育有一子一女。她白天忙著應付主管的交辦事項,晚上回家負責陪孩子玩及整理家務,直到孩子睡覺著後才有一點自己的獨處時光。而當她滑手機放空時,卻看見閨蜜們在社群媒體上分享在飯店喝下午茶的優雅畫面,往下滑又看到年輕同事在健身房展露自信笑容的照片,小美接著關起手機看著鏡子中疲態的自己,不禁一陣感嘆:「怎麼大家的生活都光鮮亮麗,工作與生活平衡又充實,好像只有自己老被時間追著跑,沒有生活可言呢…」
資訊爆炸的時代容易使自己和他人比較,還可能迷失自我
現代人的生涯發展與過去20年相比更多元,更有選擇性,且不再侷限於「男主外,女主內」的框架,愈來愈多女性投入職場,也更在乎自我價值。除了過去在家庭中扮演好「女兒」、「太太」、「媽媽」、「媳婦」等角色,現在又多了「工作者」、「同事」、「主管/下屬」,同時又有「朋友」和「做自己」的角色,面對私人生活和工作職場時間互相拉扯的狀態,多數女性常覺得自己兩邊都做得不夠好,再加上社群媒體大力鼓吹「工作生活平衡」的成功形象,讓許多女性常覺得身心疲憊,彷彿無法兼顧工作與家庭就是失敗的,因此陷入反覆懊惱又自我懷疑的黑洞中。
邀請大家給自己1分鐘的時間問問自己:
自己在生命中扮演哪些角色?目前哪個角色最重要?
目前的角色之間彼此有所衝突嗎?當角色有衝突時自己怎麼取捨?
在我的實務工作中很常遇到正面臨工作和生活兩頭掙札的來談者,他們巴不得一天有48小時,就能完美兼顧所有要求與期待。當我深深同理他們的困境後,我常語重心長的和彼此分享:「真正的平衡或許只存在童話故事裡,成人的世界只有每天不斷地選擇和取捨。」很多人面對選擇會陷入一種擔心選錯而不敢選的惡性循環,好像我們一旦選了A就不能選B,最後只好什麼都選,什麼都要,而事實告訴了我們只有「取」沒有「捨」的日常,時間自然不夠用。
選3哲學,為自己選擇
我很喜歡分享蘭迪‧祖克伯提出的「選3哲學」,蘭迪是一位成功的職業婦女,同時也是孩子的媽媽。很多人會問蘭迪怎麼平衡工作和時間,她坦言承認:「不要因為工作生活不能取得平衡而難過,畢竟,那是不可能的!」蘭迪分享她將生活中需要做的事列出來,如:工作、睡眠、家庭、朋友、運動,接著一天只選其中三項,也許今天選了「工作、睡眠、運動」,明天則是「家庭、朋友、睡眠」。她表示一天只要專注將這三件事做好即可,才能讓大腦保持專注且內心也有餘裕。若將時間線拉長,我們會發現選3哲學兼顧了自己喜歡的每個向度,生活滿意度也因此提升。
當面對生活中的眾多角色時,我們也可以試著一天只選其中的三個角色,並好好聚焦它們,也許平日是「工作者、媽媽、同事」,假日是「媽媽、朋友、女兒」;或者當孩子小的時候是某三個角色,孩子大一點的時候是不同的三個角色…練習鬆動內心對於選擇的焦慮,各種角色就會產生豐富又多元的排列組合,並為心理空間帶來新的可能性。也許有人會覺得只選三個角色太少,或覺得自己可以兼顧更多角色,這時請務必提醒自己先專注做好三個角色就好,以免又不小心落入什麼都想兼顧卻什麼都做不好的懊惱中。
選擇不是犧牲而是一種承擔
生命是一連串的動態選擇,為生命中重要的自己和他人做出選擇不應是一種被動的犧牲,而是主動的承擔。在不同角色的向度間為自己取捨輕重緩急是一輩子的事。生涯選擇多元且複雜,沒有一套完美的公式可以套用在每一個人身上,試著遠離與他人比較的習慣,練習覺察自己眼下重要的角色,勇於選擇並承擔每個決定,因為人生沒有最完美的選擇和平衡,只要在工作與生活的不平衡中找到自己舒適的位置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