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是全球性的重要健康議題,估計到 2030 年將成為最大的經濟負擔疾病。若身邊親友有憂鬱症,你可以這樣陪伴。
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得到憂鬱症的點盛行率為 3%,且估計 2030 年憂鬱症會成為世界經濟負擔第一名的疾病,意思是隨著經濟、科技、社會結構的轉變,將會有愈來愈多人罹患憂鬱症。
這幾年在諮商室遇見深受憂鬱症所苦的個案的確比早年多,他們被困在內心灰灰的牢籠中,反覆經驗著無望感及不符合現實的負面想法,其中來自他人的不理解和社會迷思更是讓憂鬱症患者有苦說不出。
像是身旁親友常說的「你不要想太多啊」、「你要堅強一點」,這些反而像是一根根銳利的針刺進憂鬱症患者受傷的心,使他們的生活更難熬了。
以下整理出憂鬱症患者最想讓大家知道的三件事,幫助大家好好理解他們。
家人總是說「你就是想太多才會得憂鬱症」,罹患憂鬱症好像是我的錯,是我沒有把自己的情緒控制好,因為胡思亂想才會生病⋯⋯
「一點點小事你也在那邊憂鬱,你就是太幸福、抗壓性太低了才會得憂鬱症!」真的是我自己太脆弱的問題嗎?
憂鬱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而情緒是不能控制的。當遇到使我們心碎的事件,如親人離世、分手、被解雇、被詐騙、沒應徵上工作等,都有可能感受到憂鬱。
不過憂鬱症有別於憂鬱情緒,它是一種腦部功能受損的生理疾病,許多研究已證實憂鬱症和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的失衡以及遺傳基因有關。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中,憂鬱症的診斷標準共有九個症狀,當符合其中五個,且至少包含第1點或第2點、時間持續超過兩週,就要和醫生討論是否得了憂鬱症。
憂鬱症症狀包含:
當我們了解憂鬱症是真真切切的生理疾病後,就能理解他們呈現出的憂鬱情緒、沒有活力、無價值感,沒來由的負面邏輯等都是他們受苦的症狀。因此和憂鬱症者說「不要想太多」只會牴觸他們的症狀反應,我們可以改用「生病真的很辛苦,這不是你的錯」來陪伴他們。
家人說:「你要多運動才會好得快啊,不要整天躺在床上,你就是都不動才一直不會好」
朋友說:「你最近看起來好一點了就起來做點事啊,不要都一直待在家裡不出門」
續當憂鬱症嚴重時,我真的沒有力氣爬起來,大家的關心和建議都讓我覺得是我不努力讓病變好⋯⋯
生病時,最需要的不是起身運動或是出門,而是放心的「好好休息」。想像當家人感冒發燒時,你不會請他起來運動退燒吧?
一般來說,憂鬱症會維持半年到一年,甚至更久,且可能會反覆發生。初期光是要處理內在排山倒海而來的負面情緒與想法,就已經耗盡憂鬱症患者的能量,如果還要再應付「應該」要起來做點有意義的事但卻「做不到」的自己,真的就太為難了!
最好的關心是允許他們暫時什麼都不做,接納他們生病了需要靜養,等到有點力氣時再依他們的需求適度從事一些輕度活動,當我們接納憂鬱症患者和生重病的人一樣需要休息養病,我們對他們的理解和包容力就會更大一些。
試著不再給予「可以做什麼」的建議,而是和他們說「好好休息,什麼都不做也沒關係,如果想要聊聊或做點什麼的話,可以跟我說。」
有別於典型憂鬱症,最近臨床上也出現不少人前活潑、開朗,回到家後獨自承受憂鬱襲來的「高功能憂鬱症患者」,也叫做「微笑憂鬱症」,由於他們外表看起來並無鬱鬱寡歡,因此很容易被自己和身邊的人忽略。
微笑憂鬱症患者期待帶給他人的人設是開朗、樂觀、有能力解決自己問題,因此當面對身心的劇烈變化時,他們反而要戴起厚厚的面具,在外人面前維持好形像來隱藏自己的痛苦,等到一個人獨處時才會被深深的絕望感、自我厭惡感籠罩,淚水也不自覺的流下,特別孤單無助。
微笑憂鬱的患者光是每天出門維持正常上班上課,就要花比一般人更多的力氣,等到真的撐不下去發出求救訊號時,身旁的人可能又因為不了解而開玩笑說「你看起來很好啊,怎麼可能有憂鬱症,我才有憂鬱症吧!」意味著這個求救訊號被直接否定,他們也被推向更黑暗的深淵。
憂鬱症沒有絕對的樣貌,每位和憂鬱症奮鬥的朋友都有自己的辛苦和掙札,因此當有人主動求助時,我們可以說「謝謝你願意告訴我,你一定很痛苦吧,我可以怎麼幫你呢?」
多數憂鬱症經過治療和穩定的心理諮商後,通常都會有明顯的好轉,而身旁親友的穩定支持更是縮短憂鬱症病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願我們對憂鬱症有更多的了解和同理,當親朋好友發出求救訊號時都能伸出援手,並陪伴他們重拾昔日笑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