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失去所愛的人,會經歷「悲傷五階段」,這幾個階段不一定是線性的,會來來回回,甚至有可能延續到很多年。到底怎麼樣才能從「不得不」到真正的「接受」呢?
「女士話說到一半,突然哽咽了,她低著頭,慢慢留下眼淚,縮著肩試圖忍住更多的眼淚,因為想起剛離開的媽媽,悲傷瞬間湧上。」她的母親在進入安寧病房後,很快的就離開了,而她原來想安排的生前告別式都來不及做,死亡就在預期又不預期的時間點發生了。
當我陪著她,跟著她忍住呼吸,再慢慢恢復呼吸,感受著她的悲傷,我似乎也碰觸到她最脆弱無助的心——空了,如她所說:「我整個人都空掉了,一切都沒有了、都沒有了、都沒有了,」接著,她說:「我覺得好抱歉、好對不起媽媽,沒為她做的更好,即使知道這不是自己的錯⋯⋯」悲傷、懊悔、空,就這樣交替不斷的出現在她的心裡,即使眼淚暫時流完,心裡仍然是空的。
我們所愛的人離開,除了悲傷、懊悔、心空了,也會隨著想到過去、未來,時而生氣、失望、害怕,時而茫然、絕望、內疚、罪惡,這些感受湧上,就像暴風雨時的大海,一波又一波的晃動我們的心,擾亂我們的思緒和生活,造成我們吃不下、睡不好、作息混亂,甚至許多角色功能都無法發揮;然而,有時候我們又會出現叫自己「堅強、加油、可以的、會過去的」的聲音,因為我們「只能」繼續活下去,只能「不得不」學會「接受」這個事實!
這些現象,是我們失去所愛的人會經歷的「悲傷五階段」:否認/隔離(Denial & Isolation)、憤怒(Anger)、討價還價(Bargaining)、沮喪(Depression)、接受(Acceptance),這幾個階段不一定是線性的,會來來回回,甚至有可能延續到很多年,因此,到底怎麼樣才能從「不得不」到真正的「接受」呢?重要的陪伴、接納、寬容與慈悲。
親人分離當中,死亡永遠是最困難的,走不好、過不好,都是正常的,然而,一旦我們能慢慢經驗、走過,回過頭來,會發現我們已經成長了,並且得到許多生命的智慧,這就是所愛的人給我們的珍貴禮物與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