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題

當你離開,我不得不學會接受⋯⋯

作者
謝欣惠

當我們失去所愛的人,會經歷「悲傷五階段」,這幾個階段不一定是線性的,會來來回回,甚至有可能延續到很多年。到底怎麼樣才能從「不得不」到真正的「接受」呢?

「女士話說到一半,突然哽咽了,她低著頭,慢慢留下眼淚,縮著肩試圖忍住更多的眼淚,因為想起剛離開的媽媽,悲傷瞬間湧上。」她的母親在進入安寧病房後,很快的就離開了,而她原來想安排的生前告別式都來不及做,死亡就在預期又不預期的時間點發生了。

當我陪著她,跟著她忍住呼吸,再慢慢恢復呼吸,感受著她的悲傷,我似乎也碰觸到她最脆弱無助的心——空了,如她所說:「我整個人都空掉了,一切都沒有了、都沒有了、都沒有了,」接著,她說:「我覺得好抱歉、好對不起媽媽,沒為她做的更好,即使知道這不是自己的錯⋯⋯」悲傷、懊悔、空,就這樣交替不斷的出現在她的心裡,即使眼淚暫時流完,心裡仍然是空的。

不得不去接受,不得不去經歷悲傷

我們所愛的人離開,除了悲傷、懊悔、心空了,也會隨著想到過去、未來,時而生氣、失望、害怕,時而茫然、絕望、內疚、罪惡,這些感受湧上,就像暴風雨時的大海,一波又一波的晃動我們的心,擾亂我們的思緒和生活,造成我們吃不下、睡不好、作息混亂,甚至許多角色功能都無法發揮;然而,有時候我們又會出現叫自己「堅強、加油、可以的、會過去的」的聲音,因為我們「只能」繼續活下去,只能「不得不」學會「接受」這個事實!

這些現象,是我們失去所愛的人會經歷的「悲傷五階段」:否認/隔離(Denial & Isolation)、憤怒(Anger)、討價還價(Bargaining)、沮喪(Depression)、接受(Acceptance),這幾個階段不一定是線性的,會來來回回,甚至有可能延續到很多年,因此,到底怎麼樣才能從「不得不」到真正的「接受」呢?重要的陪伴、接納、寬容與慈悲。

真實經歷悲傷4方法

  1. 陪伴:給予最全然尊重的陪伴,就像最親密的朋友。不給建議和評價,也不催促,不急著消除感受,陪著自己做事、悲傷、痛苦、掙扎,都信任著自己、信任生命此刻會有的樣貌。
  2. 接納對各種感受給予接納,這是一種對內在經驗一切發生的允許。當我們允許自己經驗各種思緒、心情,若能述說出來,即是一種對生命、對自我的認可,這個接納與內心的認可,是非常能支持我們走下去的關鍵。這當中也要辨識「接納」與「沉溺」的差異,沉溺是指被情緒淹沒,失去現實感、自我感,無法有正常吃、睡、工作等功能,如果感覺到沉溺,容易對自己和未來失去信心,進而可能會進到憂鬱,若如此也能接納,並尋求協助,鼓勵找信任的人陪伴,或專業心理師陪伴。
  3. 寬容:寬容所有會自責的部分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人都是有限的,會出現自責是因為愛,因而覺得做的不夠好,或者過去做錯了什麼,然而,一切都是當下最好的選擇了,生命的有限是需要被看見的,就如所愛的人離開,無法永遠在身邊一樣,寬容自己如同寬容生命的有限與無常,寬容對方的離開,這可以讓這份愛不走向毀滅,而以愛持續存在。
  4. 慈悲:慈悲是作為人對遭逢不預期失落或無常最大的安頓,尤其是對不可逆的事。悲傷的心讓人如失了魂無法安頓,對未來充滿不安全感、迷惘。慈悲可以自己給自己,也可以從他人、信仰來,當我們能被慈悲照料,就像一雙手接住了自己,得以安定、安在,如此便能踏實穩定的走下去。

親人分離當中,死亡永遠是最困難的,走不好、過不好,都是正常的,然而,一旦我們能慢慢經驗、走過,回過頭來,會發現我們已經成長了,並且得到許多生命的智慧,這就是所愛的人給我們的珍貴禮物與資源。

作者介紹
謝欣惠
學歷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碩士
工作單位/職稱
旭立文教基金會 諮商心理師
經歷
致理科技大學、國立空中大學 兼任講師
銘傳大學、台灣科技大學、龍華科技大學、致理科技大學兼任心理師
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現代婦女中心
基隆智能障礙家長協會合作心理師
基隆市性侵害防治中心合作心理師
台中東勢高工資源班團體、個別諮商師
隨心沐語諮商所兼任心理師及兼職實習生督導
華梵大學資源教室輔導老師
任林教育基金會 諮商心理師
社福機構(善牧基金會、救援婦女中心、家庭服務中心等)合作心理師
新北市警察局心理輔導諮詢委員
專業認證
薩提爾系統轉化治療模式專業訓練合格治療師
ACP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人員線上訓練課程
家庭暴力被害人心理輔導專業人員培訓
社會文化知情之雙軌創傷治療
專長
薩提爾家族治療模式運用個別與伴侶議題、原生家庭關係探索與修復、職場與人際關係、生涯探索與改變、親密關係與衝突、憂鬱與焦慮症、創傷修復、關係失落與修復、靈性議題、身心靈探索與整合
證照字號
諮商心理師(諮心字第001618號)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