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帶來的不全然是痛苦與憂傷。透過失落,讓我們面對身體、生命、人際、價值的認知與渴望不再一樣,有高機率能發現蘊藏在失落底下的人生新篇章。
失落是人生經歷的一部份,它會以不同樣貌類型呈現。例如:曾經擁有但如今已失去的失落——親人離世;從來沒有且此生也不會有的失落——礙於生命限制而不孕的人。
失落可以是很具體的失戀,也可能是抽象的如角色轉變及期待幻滅。像是有些年過35歲的青年突然驚覺後浪推前浪,並發現自己已不是潮流浪頭上的前鋒,或是當某些前輩想將歲月和血淚轉換成的智慧傳承給年輕世代,卻被視為職場路障的期待幻滅,這些都是失落。
失落會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呢?
以失戀為例,很多人會因此食不知味、徹夜難眠或害怕孤單之煎熬。失去摯愛的親人則會牽動對死亡的必然性,因此催促我們重新排序人生價值,同時反思什麼是在接近人生尾聲時,回想起來仍會微笑的事,又有什麼是需要加快腳步完成的未竟志業(unfinished business)?
因此,失落帶來的不全然是痛苦與憂傷。透過失落讓我們面對身體、生命、人際、價值的認知與渴望不再一樣,有高機率能發現蘊藏在失落底下的人生新篇章。
美國心理學家Richard Tedeschi與Lawrence Calhoun觀察到,經歷創傷的倖存者中有89%的人至少會提到一項「後創傷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如更新對生命的禮讚)」,這比經歷創傷而發展出創傷症候群(PTSD)的人口比例還多上許多。
「後創傷成長」指的是經歷創傷後發現依循舊路行不通時,人們善用創意開發出新的因應方式,造就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景象。
如何增進後創傷成長呢?
1.信任內心的聲音
當失落打翻了舊秩序而新儀式尚在建立時,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免得在時間壓力下強加秩序與邏輯,使個人內心的需求無法細膩地被回應,更難放下。
2.開放對未知奧秘的好奇
失落之沉重讓人通常很難思考或是用言語描述自己的心境。卡在失落隘口的人,蠻像新生兒卡在又黑又窄的產道,當誕生時間來到時,藉由他人妥善地協助與接住(holding),迎來人生新的可能性,自由的喜悅湧上心頭,更有勇氣面對不確定,更勇於探索未知世界。陪伴者善用沉默的奧祕,非用語言填滿每一個痛苦片刻。
3.接受協助
經歷創傷所以使人難以承擔後與關係的斷裂有關。例如,失戀的人無法與所愛的人繼續共構自己所期待的愛情關係;親人逝去無法死人復活而恢復過去共同生活的樣態。在這關係斷聯的復原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憑信心靠一己之力就能脫困。就如拉丁文的安慰(consolator)是由con(一起)與solus(獨自)結合,因此,安慰的意義是「與孤獨的人在一起」。
鼓勵現在正陷入失落的幽谷中的朋友,適時可以對您的支持性朋友們抒發,或找到心理專業人員協助您感受到被瞭解與情緒支持,形成安全與有意義的連結,讓您可以不孤單地品嚐當下的耐人尋味,漸漸地摸索出適應之路,創造新的可能性,發展新的人際連結。
祝福您可以發現失落原來不僅可以復原(bounce back),甚至還會帶來前躍力(bounce forward),對生命再抱希望與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