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題

3方法,將失落經驗轉化為後創傷成長

作者
林彥妤

失落帶來的不全然是痛苦與憂傷。透過失落,讓我們面對身體、生命、人際、價值的認知與渴望不再一樣,有高機率能發現蘊藏在失落底下的人生新篇章。

失落是人生經歷的一部份,它會以不同樣貌類型呈現。例如:曾經擁有但如今已失去的失落——親人離世;從來沒有且此生也不會有的失落——礙於生命限制而不孕的人。

失落可以是很具體的失戀,也可能是抽象的如角色轉變及期待幻滅。像是有些年過35歲的青年突然驚覺後浪推前浪,並發現自己已不是潮流浪頭上的前鋒,或是當某些前輩想將歲月和血淚轉換成的智慧傳承給年輕世代,卻被視為職場路障的期待幻滅,這些都是失落。

失落後的成長契機

失落會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呢?

以失戀為例,很多人會因此食不知味、徹夜難眠或害怕孤單之煎熬。失去摯愛的親人則會牽動對死亡的必然性,因此催促我們重新排序人生價值,同時反思什麼是在接近人生尾聲時,回想起來仍會微笑的事,又有什麼是需要加快腳步完成的未竟志業(unfinished business)?

因此,失落帶來的不全然是痛苦與憂傷。透過失落讓我們面對身體、生命、人際、價值的認知與渴望不再一樣,有高機率能發現蘊藏在失落底下的人生新篇章。

美國心理學家Richard Tedeschi與Lawrence Calhoun觀察到,經歷創傷的倖存者中有89%的人至少會提到一項「後創傷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如更新對生命的禮讚)」,這比經歷創傷而發展出創傷症候群(PTSD)的人口比例還多上許多。

「後創傷成長」指的是經歷創傷後發現依循舊路行不通時,人們善用創意開發出新的因應方式,造就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景象。

將負面失落的經驗轉化為後創傷成長

如何增進後創傷成長呢?

1.信任內心的聲音

當失落打翻了舊秩序而新儀式尚在建立時,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免得在時間壓力下強加秩序與邏輯,使個人內心的需求無法細膩地被回應,更難放下。

2.開放對未知奧秘的好奇

失落之沉重讓人通常很難思考或是用言語描述自己的心境。卡在失落隘口的人,蠻像新生兒卡在又黑又窄的產道,當誕生時間來到時,藉由他人妥善地協助與接住(holding),迎來人生新的可能性,自由的喜悅湧上心頭,更有勇氣面對不確定,更勇於探索未知世界。陪伴者善用沉默的奧祕,非用語言填滿每一個痛苦片刻。

3.接受協助

經歷創傷所以使人難以承擔後與關係的斷裂有關。例如,失戀的人無法與所愛的人繼續共構自己所期待的愛情關係;親人逝去無法死人復活而恢復過去共同生活的樣態。在這關係斷聯的復原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憑信心靠一己之力就能脫困。就如拉丁文的安慰(consolator)是由con(一起)與solus(獨自)結合,因此,安慰的意義是「與孤獨的人在一起」。

鼓勵現在正陷入失落的幽谷中的朋友,適時可以對您的支持性朋友們抒發,或找到心理專業人員協助您感受到被瞭解與情緒支持,形成安全與有意義的連結,讓您可以不孤單地品嚐當下的耐人尋味,漸漸地摸索出適應之路,創造新的可能性,發展新的人際連結。

祝福您可以發現失落原來不僅可以復原(bounce back),甚至還會帶來前躍力(bounce forward),對生命再抱希望與愛。

作者介紹
林彥妤
學歷
美國百歐拉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Rosemead School of Psychology, APA-full-Accredited since 1980s)
臺灣大學(NTU)心理學碩士/學士
美國百歐拉大學 組織領導學碩士(Biola University, Master of Organization Leadership)
工作單位/職稱
旭立諮商中心 臨床心理師
經歷
臺北醫學大學學生輔導中心/通識教育中心 專任副教授
(TMU associate professor; clienteles mainly intl. /medical students)
美國正道福音神學院教牧協談研究所 兼任助理教授(TAS-Accredited)
美國Reiss-Davis Child Study Center (since 1950s) 博士後研究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Program in Clinical Psychology)
美國San-Bernardino County Department of Mental Health專職實習
(APA-full-Accredited clinical psychology internship program)
臺灣大學 學生輔導中心 專任輔導老師(staff therapist at NTU)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前臺北市立療養院)專任臨床心理師
2006年美國加州執業心理學家(博士級,License Number: PSY 20948)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兼任副教授
專業認證
美國加州執業心理學家(博士級,License Number: PSY 20948)
(Licensed Psychologist, State of California, 2006)
台灣臨床心理師認證(民77年,心理字第000675號)
副字第045134號(教育部定副教授,臺北醫學大學)
(Certified Associate Professor, Ministry of Education, Taiwan)
助理字第020751號(教育部定助理教授,臺北醫學大學)
(Certified Assistant Professor, Ministry of Education, Taiwan)
講字第32981號(教育部定講師,東吳大學)
專長
專業人士顧與問(mentoring)如醫療、科技、金融業 之職場僵局解套與培力(empowerment)
生涯規劃(整合社會文化生態系統觀與個人夢境之深層心理的評估)
優化高潛力而低成就孩子之脫穎而出之親職工作
伴侶諮商(適配性評估、協商差異的藝術、外遇過後之重生)
男性的自我成長與情感和婚姻議題
失落悲傷和憂鬱,焦慮恐慌,飲食障礙與癌症之心理復健
心理工作者之專業督導
證照字號
心理字第000675號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