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題

人生第一個父親節——我成為了父親

作者
賴思均

得知老婆懷孕的當下,阿諾眼眶泛淚,並開始期待著孩子的到來。他想像陪伴老婆一起產檢的畫面,過程可能會經歷到擔憂寶寶的發展、興奮地看著超音波照片裡的他日漸茁壯。

不過很多爸爸其實都是到了小孩呱呱墜地的那一刻,才意識到自己真的成為了「父親」。

父親要怎麼當?如何成為一位有用的新手爸爸呢?還是其實自己真的什麼忙也幫不上?我真的可以照顧好孩子的生活與負起教育的責任嗎?這些疑問我相信在許多爸爸們心中都曾出現過,或者在困惑的同時也擔心被他人發現自己的徬徨與手足無措!

事實上,一位父親在孩子心中的地位與媽媽是同等重要的,不要因著偶時覺得自己不如母親,就此打退堂鼓,選擇不再插手關於孩子的任何事情。

心理學家榮格曾提出關於父親的象徵,其中一項為「個人與社會權威的問題」。榮格提到,社會文化賦予男性較多機會操練權威、行動力與權力,所以內在父親象徵著一個人與權威的關係,以及擁有權威的能力。比如:做決定、勇氣、武力這類相關的議題。

若這個部分的空間太少或界限太僵化,自我權威感將順利無法發展;而太多空間,缺乏界限,又有可能使人永遠需要依賴他人,並無法學會分化與獨立。

現實生活中,父親常常想要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對的東西,比如價值觀、道德觀、態度等等傳授給兒女,甚至有時候會帶著強迫的意味,不管小孩接不接受。而在兒女心中,父親的教條及聲音的存在是很強烈的,因此也容易使得兒女會想順從父親以及忽略自我需求與感受,一心只想獲取父親的認同。但一個人若想好好的發展自我,可能會需要和這些父親的象徵做對抗,才有機會保持自我的獨立。

由此可知,父親的形象在孩子們心中烙印地多麼深,一位父親的存在與形象,其實就足以成為效仿的對象。因此身為父親的你,即使第一次為人父,也可以開始著手思考自己想帶給孩子什麼。

你愈能展現自己不同的面貌,孩子對你的認識也就愈深、愈廣,漸漸地你能成為孩子成長的鷹架和榜樣,亦能協助孩子培養屬於自己的價值觀、嗜好與適合的生涯選擇,使他清楚知道他不需要全然地跟你一樣,他也是獨立的個體。

為人父母從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性別愈來愈平權的台灣,走在街頭上也可以看到許多超級奶爸背著孩子到處玩耍,親子室裡也不再僅是充滿媽媽們的陪伴,很明顯,父親陪同照料孩子的畫面已是常態。

身為父親的你,即使這一路走來很辛苦,但相信在育兒的路上,當看見孩子展顏笑容時,一切的付出都會感到值得。

作者介紹
賴思均
學歷
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
工作單位/職稱
旭立諮商中心 諮商心理師
經歷
財團法人旭立文教基金會諮商中心 專任心理師
台北市自殺防治中心 合作諮商心理師
台北市古亭國中輔導室 合作諮商心理師
法務部矯正署臺北少年觀護所 合作諮商心理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學生輔導中心 合作諮商心理師
企業、校園、社區專題講師
專業認證
臺灣諮商心理學會「心理諮商督導」專業認證
人際歷程取向 (Interpersonal Process in Therapy) 專業訓練
完形取向 (Gestalt Therapy) 專業訓練
榮格取向初階專業訓練
109年家庭暴力加害人處遇人員訓練
預防吸毒家庭技巧師資培訓
專長
自我探索與成長
婚姻情感與親密關係
人際與原生家庭議題
情緒困擾
創傷與失落
生涯規劃與發展
性別認同與同志諮商
壓力調適與管理
LGBTQ友善心理師
證照字號
諮心字第003490號
臺諮心督證字第1120038號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