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一生的發展過程中,從出生到死亡,會經歷多個轉變。每一次的轉變,都涉及離開原有熟悉的身分認同,接著跨越過渡門檻,再投入全新陌生的身分認同;如同一次又一次從學校畢業,經過一段假期後,又入學於另一個更進階層級的學校。這是一種像蛇之週期性蜕皮般,不斷在心理上經驗到象徵性的死亡與重生的推動歷程。一如自然界的運行有其往復循環的節氣律動,在帶來生命新機的同時,也伴隨著相應的挑戰與任務,其中的複雜性且因個人發展與家庭發展彼此交織互動而更添張力。
階段與階段間的「過渡狀態」
一般而言,在一個階段結束後、尚未真正邁入下個階段前,人們會遭逢一種過渡狀態------其處境尷尬似前不巴村、後不著店;心理上彷若失重懸浮,或因失去既有定向而迷惘惶惑,或因一時卸下肩擔而感自由解脫。
在這中介性的時空裡,人們可能會有失落反應------先前習以為常的穩定平衡已被剝奪而逝,不免眷戀緬懷、憤怒抗拒或試圖討價還價;面對鋪陳於前方的未知,好奇盼望之餘,卻也焦慮遲疑於勝任與否。經典日劇「長假」對此種狀態下的情感起伏頗有引人共鳴的描繪。這種種反應促使人們逐漸覺知到改變之必要,而心理上的休假正提供了孵育新我所需的內在庇護空間,轉化在其中得以醞釀滋長。
以台灣島上的集體節奏為例,每年在密集的宗教節慶過後不久,瀰漫其中的興奮期待和躁動不安,與蒸騰的暑氣同步攀升。學子們忙於各種大考、畢業、升學,或自此結束校園生活,準備就業、服役,乃至於結婚。這些人生路上的里程碑,標誌著人們已完成階段性的發展任務,其相對應的角色與身分認同亦隨之告一段落。心理上固然因此有著跑完一場馬拉松的滿足釋然,但歇息未久,另一場我和我自己的馬拉松已然在前方召喚跑者再次上路。
然而,生命中真正的深刻轉變並不會理所當然地隨著年紀增長或沿著時間線性而自動地發生或到位。童話故事往往結尾於王子公主終於結婚,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生活實況則像章回小說,在婚禮或蜜月之後,正式翻開下一篇章,等待新人的是迥異於前的日常。曾經意興風發的王子公主必須斜槓萬能管家,與馬桶廚餘奶瓶交手,衝擊自不在話下,卻不必然能順利轉骨,進而恰如其分地扛起為人夫妻父母或姻親角色的責任與社會期待。
儀式,啟動下一個身分認同
因應生命中這類典型的挑戰,不同文化傳統分別發展出多樣化的儀式幫助人們做好心理上與事實上的準備,以適應其新階段的新身分。其中頗具代表性的是各種類型的啟蒙儀式與成年禮。人類學家研究發現,傳統部落的成年禮,有些甚至是生死交關;通過嚴峻的身心試煉平安而返者,始能被接納為部落成年男人的一員並擔負更多重任。在現代社會裡,教育升學、文武競技,以及為挑戰自己達成特定目標的自願性行動,例如登山潛水或環島,可視為考驗型成年禮;而在性別分工尚未有突破性翻轉之前,服役與結婚分別堪為男性與女性成年禮。
因此,儀式往往現身於以入學或畢業作為象徵的人生重要關卡的前後------從人之初的彌月、周歲,以至婚禮和人之終的喪禮。儀式繁簡不一。可以是集體既定的程序,如台南開隆宮的「做十六歲」成年禮;也可以是量身訂做、僅至親好友參與或獨自進行的私房儀式。不論古老或新奇,倘能體認其深度意義,而非只行禮如儀,則儀式足以引發人們改變對自己或當事者的觀感。
經歷重生體驗,邁向完形人生
這種態度上的變化,往往推波助瀾地發揮著把當事者從此岸擺渡到彼岸的功能,有助其較順利地應對更新階段。因為當人們開始預期即將來臨的重大儀式或典禮時,在心理上即已啟動了進入下一個階段的開端;其後身心神俱在地投入籌備和舉辦的行動之中,更能深化人們有意識地經歷自己精神發展上一而再的重生。
猶記新冠疫情嚴峻期間,若干個人或集體的儀典被迫延宕或取消;事過境遷後,仍有部分受影響者感到被停格在某個特殊時刻:即將跨越位於前後階段之間的門檻卻無法著地。倘若您是重視儀式感的人,不妨以獨家創意拾起這片意外失落的拼圖,許自己一個遲來但踏實邁步前進的完形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