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剩下工作、對未來迷惘,無法拒絕上司跟同事的要求,你也有以上狀況嗎?面對職業倦怠,你可以這樣找回工作動力!
很多人聽到「職業倦怠,Occupational burnout」這個名詞時,心裡出現的第一個想法是「有哪個工作不累?」,甚至很可能把職業倦怠當成一個玩笑話,來形容自己每天累得跟狗一樣。
但如果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職業倦怠可以是一種疾病,甚至可被歸類出三個症狀,包含:情緒耗竭、去人性化以及工作效能感降低。
舉例來說,人會像是一個精神被抽乾耗盡的氣球,即使放假休息還是無法把空氣充飽,而且充氣時還有一個地方又悄悄的漏氣。接著這個人會失去原本的活力跟熱情,變得不願意跟工作上的人有來往,甚至更加冷淡麻木,最後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與存在的價值。
如果你出現這些症狀,就需要留意自己是否已經進入職業倦怠的狀態。
診斷或症狀的存在,並不是為了幫自己貼上標籤,而是讓自己有一個清楚的方針去探索自己感到痛苦的核心原因。
在臨床上,許多人一開始求助諮商的主因是工作壓力,但將工作壓力進一步抽絲剝繭後,會慢慢發現有一部分的壓力其實就是所謂的職業倦怠。而哪些情況會造成職業倦怠並且產生惡性循環呢?
對目前的工作沒有熱誠但不討厭,同時也很難從中找到成就感,長期下來孕育出所謂的「缺乏意義感」。這會讓人開始覺得一份工作只是餬口飯吃的工具,也就更難在工作上找到自我價值,並減少在職場上建立有支持力的人際關係。
這種孤軍奮戰的心情加上對職涯的不確定,會莫名讓人產生生命的無意義感進而變成情緒耗竭。如果這是你的情況,或許可以透過勞動部的網站進行職涯探索,也可以透過企業提供的員工協助方案尋找個人特質,再考慮轉換跑道的可能性或繼續保留原本的工作,也可以思考發展斜槓的機會。
埋首於工作中的人,很可能是想利用工作來逃避人生的煩惱,再加上工作本身所帶來的經濟報酬又容易受到社會價值的肯定,因此會不知不覺中將工作當成一個完美的說辭,讓自己不需要面對人生或關係中的其他問題。
不過長久下來可能會讓逃避許久的問題像雪球般越滾越大,成為更沒辦法面對的狀況,最後只好繼續投入工作。於是工作成為了一台沒有煞車的車子,即使你累到想停卻停不下來的情況,最後只能在體力或精神透支的狀況下因為失速撞牆了而被迫煞車。
很多時候,要停下來面對人生的難題實在很困難,而最不樂見的是身體需要猛烈的踩下煞車,並讓主人用憂鬱、焦慮症或職業倦怠等的症狀,才會意識到自己一直用某些方式來因應人生的困境。
一個不知道怎麼說「不」的人,常常把對方的重要性放在自己之前,這個特質在求助諮商者當中是很常見的。
有時候,你不好意思拒絕的請求,卻成為了別人好意思繼續麻煩你的機會。這和華人文化從相互扶持的美德,到害怕自己變成只掃門前雪的自私鬼頗有關係,因此讓我們成為了在關係上難以拒絕他人的桎梏。
在職場上,當無法設立界線拒絕同事及主管的要求時,或許會得到一些被認同及被需要的感覺,不過長期下來不僅工作量會無限增加、時間管理變得困難,心中也會漸漸出現做得比較多但跟大家領一樣薪資的不平衡感,進而逐漸磨損掉對原本工作的熱情。
如果你是一位 Yes Person,邀請你練習說出「我真的太累了,我無法接這份工作」這句話,觀察自己在練習拒絕人時心中的感覺是什麼?是自責?害怕?還是羞愧呢?或許這份感覺,才是你需要面對的內在深處的需求。
任何一項活動,在長時間進行下都會帶來疲憊或麻痺感,但如果這個感受已經困擾你許久,或許承認這份困擾並陪著自己找一位信任的人共同面對,可能會讓喘不過氣的胸口稍微鬆一口氣。
症狀並不是標籤,而是一把通往自我了解大門的鑰匙,開門後,也許真誠地看見職業倦怠背後的深層問題時,將會收到一份意料之外的禮物。
《受苦的靈魂》一書中提到,症狀只是訊號,如果我們不關注症狀的根源,只是消除症狀,就像把警示燈的燈泡拿掉一樣,危機仍然存在,只是人們視而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