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不知道何時會來,有時很大、有時很小,不過我們都知道,在台灣地震一定會再發生。其實,日常生活中的焦慮恰如無法預知的地震,臨床心理師教你如何因應並從中復原。
身為從小在台灣長大的人,很熟悉突如其來的地震,但在4月3日早晨,原本以為搖晃一下就會停的地震,竟然愈搖愈大、愈來愈可怕。看了新聞報導才知道這是繼921大地震後、25年來最大震級的地震,而且花蓮還有嚴重的災情,雖然自己沒有受到傷害,但心情上仍受到不小的衝擊。
地震對台灣的影響至今已在逐漸復原中,我們能藉著這樣的復原能力,因應每天日常生活中的焦慮。
台灣臨床心理學會曾經在2007年綜合許多國際災難創傷心理的專家共識,提出了「安、靜、能、繫、望」五個創傷心理復原的原則。在面臨地震的天災時,可以幫助我們因應災害的影響。
在諮商中,有時會聽到個案說不知道怎麼照顧自己。在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裡提到的蝴蝶擁抱法(Butterfly Hug),剛好是安撫自己的好方法。此做法源自墨西哥,是當地治療師為了幫助地震和颶風災民安定下來發展出來的方法。做法如下:
從5月到現在,民眾對於《淚之女王》結局的關注度可能多於地震相關新聞。4月3日地震後,有報導表示「台灣人超冷靜」、「大地震後正常上班」、「餘震不斷時仍持續開會,甚至邊搖邊講」等,這些都反映了我們的復原能力。而很多地震有關的因應能力是在921大地震之後發展的,例如:建築法規的修改、防災措施的建立與宣導等等。
地震不知道什麼時候會來,有時很大、有時很小,而且我們都知道,在台灣地震一定會再發生。日常生活的焦慮就像地震一樣,擔心的事情不知道什麼時候會來,可能很大、也可能很小;例如:擔心被裁員、擔心換主管、擔心身體會不舒服等等,這些都是正常人會有的擔心。通常就像遇到地震,過了就可以回到原本的生活繼續走。但如果這個擔心持續很久且強度很高,就會造成心理上的痛苦。
我曾以地震向個案舉例,當遇到沒辦法控制和預期的事情,試著做好準備後,「等來了再說」。例如地震防災措施都做好了,就不用每天擔心地震發生,而是等地震來了再去因應它就好。面對日常生活中的擔心,可以準備、可以改變的事情,就著手去做。
一般而言準備程度愈高,焦慮感就會愈低。面對無法準備、無法改變的事情,有些人能接受自然的不確定性,有些人則藉著拜拜、禱告讓心靈有所依託。唯有面對無法掌控又很想避免的事情,就容易陷在無止境的焦慮中,不停思索:怎麼辦、怎麼辦,而且愈思索就會愈焦慮。
這時候可以試著想──就像地震,我們知道可能會發生,做好可以做的準備後,「等來了再說」。即使心情上會受到影響,也能像地震一樣,慢慢回到原本的生活中。
當然,有時候理智上知道這些道理,但在當下,情緒還是會陷在焦慮裡面走不出來。此時不用急著指責自己,可以試試看蝴蝶擁抱法安慰自己,找朋友或諮商師聊一聊,也許就能慢慢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