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題

找回自我,從失敗中重生—心理師看韓劇《歡迎回到三達里》

作者
汪昭瑛

你喜歡自己嗎?我們常聽到的答案是「不喜歡」,因為不滿意、不夠好,所以想要找尋理想中的自己,但結果往往讓自己更累、更痛苦……

不知道讀者有沒有看過Netflix的一部韓劇《歡迎回到三達里》,劇中講述女主角從小立志要當一條飛出小溪的龍,18歲背著行囊離開小村落到大都市打拼。奮鬥了20年後,確實讓她功成名就,並達到自己的理想目標,但後來歷經感情的背叛、下屬的陷害,所有成就一夕化無烏有,狼狽逃回家鄉,又重新站起來的過程。

因為女主角不願屈就在鄉村(三達里),捨棄本名(趙三達),所以利用藝名在攝影界闖蕩,也因一些因素斷絕與家鄉的連結,隱藏自己真實性格,帶著「假我」的面具在職場中闖蕩,要求自己把每件事情做到盡善盡美,不允許自己犯錯,付出非常多的努力才獲得眾人的肯定,但看著女主角在眾人追捧風光之際,因感情失意卻也只能獨自一人飲酒,還唯恐自己醉酒失態得錄音存證,這樣的謹慎、孤獨、維持著假象完美的生活。

「離鄉背井」、「認真工作」、「渴望成功」、「害怕犯錯」、「內心孤獨」,這正是許多在都市中打拚者的縮影,每天在工作與生活中像個陀螺轉個不停。不僅自我要求高,還得時時刻刻鞭策自己要不斷努力,只要稍微鬆懈就會感到焦躁不安、害怕失敗、停滯,即使達成目標也不會因此滿足,只會要求自己要加倍努力。

一旦做不好或做錯,會有很深的自責,總覺得自己很糟糕、很沒用,更是無法接受自己會失敗。女主角正因無法面對這一切,帶著失敗者的心情躲回老家,放棄一切,不知自己何去何從,卡在負面情緒中走不出來。如果是你,會如何幫助陷入困境的自己?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你喜歡自己嗎?」我們常聽到的答案是「不喜歡」,因為不滿意、不夠好、不夠完美的自己,所以想要找尋理想中的自己,但結果往往是讓自己更累、更痛苦、更加不滿意自己。就像女主角捨棄自己的真實性格、本名,努力在職場中塑造一個完美的自己,自以為的完美卻很薄弱,一被打擊就破碎。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提及,自卑感並不是跟別人比較而產生的,是跟「理想中的自己」比較後的結果。真正想讓自己變得越有自信,反而是要去接納好的、不好的自己,因為這些都是自己的一部分。

認識真正的自己,去了解不夠好自己,會發現它其實有存在的價值。就像女主角原本嫌棄的落後家鄉,努力想要脫離,但沒想到鄉里的親情、友情、愛情,最後反而才是滋養療癒她的重要養分。

如同影集最後所說:「無論哪一條小溪的龍都不可能獨立成龍,他們全都是受到小溪里的泥鰍、還有青蛙的幫助。」因著親友們的接納、包容、支持,重新找回真正的自己(不夠完美但卻自在的自己),再次喚回對工作的熱情。

把失敗當成功的養分

「失敗了就是魯蛇嗎?」很多人會很害怕犯錯或失敗,覺得是件很糟糕的事,認為一旦失敗、做不好,就會陷入自我否定,指責自己很沒用、沒價值,並將「一件事情的失敗」標的成「我是一個失敗者」。這種自責否定的聲音就像小惡魔一樣,在腦袋中不斷播放,讓自己陷入負面情緒漩渦中。

人生本來就是個起起落落的過程,失敗挫折是正常的,它只是人生歷程的一部分,不等於這個人的一切,因此要將「事」與「人」分開看,人的自我價值感不應該因一次兩次的失敗就全盤被否定。

女主角因逃避失敗而自我封閉、放棄攝影,她痛苦迷惘且沉浸酒精中,但她本身的能力並未消失,只有在她勇敢面對問題,克服自己的心魔,才重拾工作信心,再度站回屬於自己的舞台。由此可知,失敗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逃避面對它,唯有正視它,了解失敗的原因,對症下藥,才知道要從哪裡重新站起來。

接受與面對失敗是需要勇氣的,但唯有歷經失敗的洗禮,才會更懂得成功的可貴。

作者介紹
汪昭瑛
學歷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學系碩士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學士
工作單位/職稱
旭立文教基金會EAP 特約諮商心理師
經歷
頂溪心理諮商所 諮商心理師
新竹生命線協會員工協助服務方案特約諮詢顧問(EAP)
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特約諮商心理師暨心理師督導
大學諮商中心專、兼任心理師暨專業督導(台北市立大學、國立台北大學、東吳、景文、淡江、元智、中原等)
新北市中小學特約諮商心理師
新北市家庭扶助中心社工師/特約諮商心理師
新北市、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特約諮商心理師
罕見疾病基金會特約諮商心理師
專業認證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證書(第二屆)
中華民國社會工作師證書(第一屆)
中等學校教師證書
台灣諮商心理學會督導專訓班(第一屆)
依附關係親職團體帶領培訓課程
長期照護心理專業人員 Level II
專長
親職與親子關係、原生家庭議題、婚姻關係、
情感議題、人際關係、性別認同與同志諮商、
職場適應、生涯規劃與發展、壓力調適與管理、
創傷復原、焦慮、憂鬱、悲傷失落等情緒議題
證照字號
諮心字第000090號
台內社字第8715573號
中字第9105959號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