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題

明明是開心離職,卻開始焦慮不安,提辭職後必經4階段

作者
萬庭歡

歲末年終,有幾位個案、朋友不約而同與我分享有意離開原本的工作崗位,而不同年齡層提出了不一樣的緣由。

20~30歲的個案考慮職業發展機會,他們注重成長,尋求可以提供更多學習的工作;30~40歲的朋友開始組織小家庭,育有新生命,在意家庭生活的品質,會考慮離職是為了平衡家庭與工作,同時也看重穩定的工作時間及完善的福利制度;40~50歲的人又不同了,他們重視健康,開始思考自己是否已經達到某個理想階段,考慮透過轉型或尋找新的職業方向以獲得有別以往的成就感。

各年齡層的離職考量大多取決於個人生活階段、事業目標、家庭需求和個人價值觀的變化。隨著年紀增長,不同身分角色和生活面貌,使得人們有更高的機會去選擇經驗新的階段。

看起來,邁入下個里程碑應該要是興奮又期待,然而當「決定離職」到「適應新的工作單位」,離職者其實經歷著不同的情緒波動。

從興奮期待到失落,離職者可能會有的情緒轉折

當提出辭呈的那一刻,很多人會有充滿解放的感覺,像是迎接新冒險的開始,流露出興奮與期待之情,展現著對未來的希望和願意面對挑戰的勇氣。然而隨著離職日一天一天地靠近,離職者開始對充滿不確定感的未來產生焦慮與不安,在回顧自己在原公司的表現時,也會開始質疑離開是否為正確的決定?是否能在新的環境中取得同等或更好的成就表現?在新的環境是否會順利呢?

他們的心情起伏擺盪,可能有猶豫、自我質疑,也可能感到「失落」,因為捨不得離開關係親近的同事和熟悉的工作團隊,常是離職者經驗到的情緒。過去共同奮鬥、相互扶持的默契感,使分離的過程更加複雜。面對離別,離職者不禁會思考,新的工作環境是否能找到與之相匹配的夥伴,並重新建構起一個熱絡的工作氛圍,共同完成工作目標?

分階段調適心情、重新再出發

心理學家William Worden曾提出4階段的悲傷任務理論,離職者在面對職業生涯中的變化時,也可能經歷類似失落的過程;或許離職者可以藉著悲傷任務理論來調適心情: 

  1. 接受現實(Accepting the Reality of the Loss):鼓勵離職者正視並接受自己已決定離職的現實。這是經過深思熟慮做的決定,也是舒適圈的跳脫,而同時它具備著許多失去與獲得。
  2. 經驗情緒(Processing the Emotion):在不一定辨識出自己的失去與獲得前,離職者已經有各種感覺。請嘗試去感受內在的各種情緒,例如興奮、緊張、憂慮、害怕、懷疑、不安、悲傷等各種情緒;給予自己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細細體會離職所帶來的各種經驗。帶著開放的眼光看自己,探詢何以有這些經驗?
  3. 調適到新的環境(Adjusting to a World Without the Previous Job):進入新職場後,離職者需要重新評估自己的身分、重新定義新的職業角色,與新同事建立關係,以及適應新的工作方式,幫助自己慢慢適應新環境。
  4. 找到新的意義(Finding a New Identity and Meaning):鼓勵離職者可以嘗試在新職場找到新的意義和目標,例如發展新技能、尋找新的展現機會、參與新職場的活動,或追求更符合個人價值觀的事物。

調適的歷程並非一定需要按照順序進行,因為每個人的過程都是獨特的。離職者可能在其中某些任務上花費更多的時間,或者在其他方面進展較快,重要的是「給予自己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並尋求支持,以幫助心情的適應和重建」這個過程將會帶來成長和其他新的可能性,讓離職者重新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作者介紹
萬庭歡
學歷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 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碩士
工作單位/職稱
旭立諮商中心 主任/ 諮商心理師
經歷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精神科實習心理師
基隆長庚醫院癌症中心暨安寧病房實習心理師
配偶外遇女性成長團體、護理師支持團體、癌症家屬自我照顧團體
人際互動長期團體、學齡前兒童人際長期團體
專業認證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證照
完形取向(Gestalt Therapy)專業訓練
榮格取向心理治療專業訓練初階課程畢業
專長
失落悲傷、親密與關係議題、正念減壓
自我生命經驗探索、情緒障礙及壓力調適
憂鬱焦慮、醫療諮商、多元性別議題
證照字號
諮心字第003787號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