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題

4溝通步驟,帶你說出心裡真實需求

作者
陳孟吟(can provide therapy in English)

或許你也曾有這樣的經驗,感覺剛開始和伴侶似乎一切都很好,突然之間變得常為小事爭吵,也不知道在吵什麼,常常覺得自己該說的都已經說了,為何對方都聽不懂似的?

臨床工作中,在協助伴侶處理感情議題時,常有個案說:「明明兩人相處感覺還好好的,突然為了雞毛蒜皮的事吵了一架,就分手了!然後也就回不去了,至始至終還是不清楚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或許你也曾有這樣的經驗,感覺剛開始和伴侶似乎一切都很好,突然之間變得常為小事爭吵,也不知道在吵什麼,常常覺得自己該說的都已經說了,為何對方都聽不懂似的?

我相信大家都認為溝通很重要,吵架時都自認為是在溝通,但是有「溝」就一定會「通」嗎?

4種負面溝通方式

美國長期研究婚姻伴侶議題的專家約翰.戈特曼(John Gottman),他指出其實伴侶會不會分手,絕非事出突然,早就有跡可循,只要觀察伴侶之間幾個日常部份的互動,甚至吵架的方式,即可預測他們的未來的關係是否能夠幸福美滿,準確度竟然可達到90%!

戈特曼進一步指出情侶間的互動,是包括言語、眼神、細微動作等,這些就能用來細部分析情侶間的關係,進而預測哪些情侶的戀愛關係會持續,而哪些則可能會分手。

他對上百對夫妻進行研究,最後歸納出四種負面的伴侶互動溝通方式,可能會造成兩人關係的破裂:

  1. 批評或指責(Criticism)
    用批評或指責的口吻來表達自己的不滿,例如「怎麼洗個碗洗得這麼差勁」、「叫你做點事,怎麼這麼不用心」等。
  2. 侮辱或藐視(Contempt)
    用眼神或語言來貶低或侮辱對方,使對方感受到自尊心受創,例如「這件事情怎麼做成這樣啊?連三歲小孩都能做得比你好」、「你笨得連豬都不如」等。
  3. 防衛(Defensiveness)
    當自己感受到威脅時,會用攻擊的方式反過頭來責備對方,將過錯推給對方,表示「這都是你的問題,不是我的」、「都是你沒事先安排好」等。
  4. 築牆或冷漠(Stonewalling)
    原意是在關係中築起石頭一樣硬的高牆,通常是一種逃避溝通的態度。有些伴侶為了維持表面的和諧,深怕面對關係中的衝突而採取逃避溝通的方式。其實,彼此已經相當不滿或看不慣彼此了,但還是用忽視、迴避的方式來處理,於是關係愈來愈冷漠、漸行漸遠。這也是所謂「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的陌生人」的寫照。

的確,從生活觀察的經驗中可以發現,當配偶中任一方時常用這四種溝通對待彼此時,對於伴侶關係無疑是一大殺手。如果伴侶沒有覺察這部份,並從中修正,讓關係一再出現這些的互動模式,將會產生惡性循環,而一發不可收拾。

這樣的溝通不僅無效,還會讓人受傷,如雙方都使用錯誤的溝通方式,開始了互相辱罵、指責、埋怨對方,衝突會持續升級,結果因為小事不歡而散,最後恐怕只能以分手收場!

 言語也可能成為暴力

大家可能都有耳聞「非暴力溝通」這個詞,它是由臨床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Marshall B. Rosenberg)所提出,所謂的非暴力溝通,顧名思義,就是去除溝通裡會造成傷害的成分,同時達到有效的溝通目的,讓雙方能理解彼此真實的心意。

其實,能成為伴侶,通常是深愛著對方的,只是用錯了溝通方式,結果雙方的真實心意都無法真正傳達,而傳達的卻是怒氣與怨氣。

在我的臨床經驗中,每每談到這部份,許多人都並不認為自己是個「暴力」的人,反而會跳起來反駁說:「我只是在跟他好好說理,也沒有對他拳打腳踢,何來暴力?」但常常無法覺察自己日常中說的話,有許多確實會引起他人的痛苦。

這是對「暴力」一詞的錯誤理解,認為所謂物理性(肢體上)的傷害才是暴力,其實不然,神經科學家發現,人類在經歷「被人斥責」或「物理創傷」時,同一個腦區(背側前扣帶皮層)會被活化,換而言之,對大腦來說,社交傷害和物理傷害會帶來同樣真實的痛楚。因此,如果我們要向他人施展暴力,根本毋需動手,言語暴力具有同等的殺傷力。

4步驟,溝通進人「心」裡

然而,如何溝通才能有效,讓每句話都能說到對方心坎裡,讓「愛」真正傳遞而能無阻「礙」呢?以下我參酌非暴力溝通的方法,也融合自身的臨床經驗,提出溝通四步驟,提供給大家參考:

步驟一、表達之前先深呼吸,想好要溝通的重點

人在有情緒時,很難理性說話,透過深呼吸先讓情緒緩和下來,接下來,需先在心中理出這次要溝通的重點是什麼。在臨床上做伴侶諮商時,發現為何會吵得沒完沒了,因為啟動「翻舊帳」的模式。明明這次吵架起因是襪子沒收好,到最後卻在吵好幾年前對丈母娘不敬的往事,導致溝通失焦。每次溝通儘量選一個重點,例如這次就討論生活習慣,其餘的就下次再說。

步驟二、「只說觀察」或「只陳述具體行為」

這能協助人們抑制自己評論他人,以及好分析猜測、貼標籤的習性,例如說:「你就是愛亂丟東西的大懶蟲。」如能不給予評論,只試圖說出「觀察」(如:襪子沒收好),這不但能讓雙方都較客觀的把注意力聚焦在具體事物或行為上,也能有效避免溝通變成衝突。

步驟三、說出自己的「感受」

對於這點,很多伴侶都可能落入迷思,認為「他都跟我相處這麼久了,對方難道不能從我的表情和肢體語言上得知我的感受嗎?」其實每個人對情緒的解讀,都有主觀的詮釋,也會受當時狀態的影響。唯有當事人主動說出感受,才能讓對方好好理解你當下的狀態,也能避免對方解讀錯誤。

假設感到憤怒,不是用凶狠眼神來告訴對方你很憤怒,而是把自己的感受溫和說出來:「我感到憤怒。」這能夠激發對方的同理心,讓對方站在你的立場去看問題,與你共情、為你著想。當對方能體會到你的心境時,就更可能從同一個角度思考,溝通就完成大半了。

步驟四、直接說出自己真正的「需求」,並提出具體請求

溝通之所以會出現衝突,往往是因為雙方的需求並未得到滿足,我們常會用批評來表達不滿,而不是直接說出自己的需求是什麼。有時明明自己的需求很簡單,但就是要繞圈圈,繞到最後的結果是,對方不知道你到底要什麼。

一位妻子常抱怨先生打高爾夫球,和朋友聚會太多等,覺得先生這個做不好、那個也做不好,但其實,這位妻子真正的需求,只是希望先生能多陪陪她。因此,如果能懂得清晰表達自己的需求,並具體提出請求,對方也能更清楚知道你要什麼,使溝通更順暢。

以上幾個小撇步,希望能協助大家提升生活裡的溝通質量。提醒處在關係中的男女們,如想要獲致未來長久的幸福關係,現在就開始尋找這些看似有理,卻讓對方不舒服,甚至抓狂的蛛絲馬跡,及時修正你對待伴侶的態度!

當你去除了溝通裡的暴力元素,去除溝通裡不必要的指桑罵槐,把情緒先緩和下來,然後簡潔、單純的表達你的觀察、感受,並清楚的說出需求,你會發現,溝通會變得順遂許多,而能真正體會有「溝」有「通」,讓「愛」無「礙」的感受了!

作者介紹
陳孟吟(can provide therapy in English)
學歷
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心理諮商博士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碩士
工作單位/職稱
旭立文教基金會EAP 特約諮商心理師(服務高雄地區)
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企業特約心理諮商師
經歷
遠見雜誌<未來Family>專家顧問
大學客座教授、兼任助理教授、學校/企業諮商/演講
金鐘獎兒少節目『成語賽恩思』特聘專家顧問
企業總裁及跨世代接班人特聘私人心靈教練
洛杉磯蒙市心理諮商中心特聘心理諮商師
洛杉磯伊格斯敦青少年中心專任心理諮商師
美國洛杉磯少年感化所及家扶中心特聘心理諮商師
美國國家生涯及技職教育(NCCTE)研究員
台北樹林市大同國小國小教師及輔導員
台北樹林市大同國小學年主任
專業認證
台灣諮商心理師(諮心字第003369號)
美國國家認證心理諮商師(NBCC #82163)
加州婚姻與家庭心理治療師(MFC #47284)
人格職業興趣測驗施測及分析師(Certified MBTI Practitioner)
遊戲治療、藝術治療及心理劇多元整合療法專業訓練
大陸一級心理諮詢師
台灣國小教師證照
專長
兒童青少年輔導
婚姻/家族諮商
企業諮商
情緒/壓力管理
親職教育
生涯諮商
憂鬱症/焦慮症治療
人際/兩性關係問題
創傷療癒
多元文化議題與適應
成長團體
整合心理療法、多元藝術治療
證照字號
台灣諮商督導認證(第109014號)
諮心字第003369號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