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題

老伴vs.老絆──淺談老年伴侶的關係維繫

作者
呂芯儀

阿文和阿雲是結褵近50年的夫妻,兩人在青壯年時期相互打拚、扶持家庭成長,隨著兒女們陸續成家搬出,偌大的房子只剩兩人相伴。因為年紀的關係,早年勞累造成身體開始出現一些毛病,加上兩人生活作息不同,常為生活瑣事爭執,每當兒女返家探望,雙方總會各自向兒女們抱怨。

但當兒女們嘗試介入分開雙方解決時,兩人又會表示沒什麼問題了,但不到一段時間又開始爭執,週而復始,也讓兒女們開始不耐煩,甚至不知道該如何解決才好……

幾歲算老人?老年階段的危機?

依照《老人福利法》的定義,所謂老人是指65歲以上的人,而從心理分析學者艾瑞克森(E._Erikson)的社會心理發展論,人在進入65歲開始,心理階段達到人生階段的成熟期,但此時身體狀況卻開始下降,甚至可能出現健康問題,隨時都會面臨死亡的議題,所以必須做出相對應的調整,或者調整日常生活以利適應這樣的狀態,而這一階段也被稱為自我調整對絕望感的心理衝突。

拯救老年危機的因應之道

所以當進入老年階段時,面對子女離家、退休、生活習慣和疾病等問題,如何調整彼此的狀態,相伴走完人生階段時,就成為了進入此一階段所需準備的課題,以下可分成幾點說明:

  1. 規律的生活、多運動:老年健康問題往往都相當棘手,而且有時候也會影響家中經濟,所以盡可能保持規律的作息和運動、少吃來路不明的保健食品。
  2. 家務分工的調整與包容:隨著子女離家,以往的家務分工會逐漸改變型態,因此當另一半願意承擔起過往從未負擔的家務時,應該適時包容處理的品質,少一點個人堅持。
  3. 放下煩惱,建立新生活:不操煩別人和子女的事情,保持開放的心境,一切順其自然,並以自我照顧為主體。
  4. 充實自我,完成未竟的夢想:年少時往往會因為家庭和工作,而放下自己的興趣,當這些階段任務達成時,或許可以找回自己喜歡的事情,重拾個人的愛好。
  5. 好好說話,停一停、等一等:同住一個屋簷下,容易將彼此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也容易消耗彼此的忍耐度,因此完整地表達自己,放下自我堅持和期待,並等待對方的回應,方能降低對關係互動的不良影響。

兩個個體的結合,成就了一段關係,在這段關係中,不同階段有不同的任務,隨著時間的推進,雙方也會經歷不同的課題,藉由不斷相互學習和包容,直至人生的終點,「老絆」或許就不是「絆」,而是「伴」。

作者介紹
呂芯儀
學歷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碩士班
工作單位/職稱
財團法人旭立文教基金會/社工師
經歷
天主教惠民啟智中心社工
澎湖地方法院家庭暴力事件服務處社工
澎湖縣長期照顧2.0複合型服務中心社工
新北市白絲帶學習中心社工
專業認證
社會工作師
專長
家庭暴力、情緒處理、溝通技巧
證照字號
社工字007261號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