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題

不再因壓力和嘴饞破功! 5方法突破減重的心理瓶頸

作者
趙慈慧

生活中難免會有飢餓感襲來的時刻,這時的你會怎麼做呢?為了苗條身材而拚死忍耐嗎?還是放寬心去大快朵頤?無論是哪一種人,未來遇到這種時刻時,你都可以試著先問自己一個問題:我的餓是來自生理還是心理呢?

近年健康意識抬頭,大部分人都曾嘗試透過減脂減重來維持健康,而這個過程中除了建立運動習慣,食物更是扮演極具關鍵性的角色,例如:生酮、減醣、斷食等各種飲食方式各有千秋,但如何避免「偷吃」太多食物,或在不該進食時吃進高熱量食物而破功,幾乎是每位意圖減脂減重的人要挺過的難關!而想要克服這個減重的大魔王關卡,就必須先從覺察食物對我們的心理意義著手!

食物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從小陪伴自己長大的熟悉好朋友,填補情感匱乏空虛的陪伴者,失望、傷心、生氣、愧疚⋯⋯不同心情我們透過吃美食來療癒身心,肚子並不餓但是心情不好因為吃了很多高糖高油高澱粉的食物來填補心靈空虛寂寞似乎感到被照顧和得到心理慰藉,食物似乎也成為自我安撫心情的小毛毯。

食物也是我們並肩作戰抵抗生活壓力的盟友,當身體疲憊乏力,雖然不是真的生理飢餓但我們容易吃很多食物,來讓自己感到有精神活力再繼續戰鬥下去!當生命面臨不同階段的變化,像是生日、重要節日家族聚會、結婚彌月、職務升遷、退休,我們和親朋好友齊聚一堂,以食物加強聯結情感,慶祝生命邁入新里程碑,食物成為我們和他人情感關係的重要黏著劑!

當我們因為健康因素需要減重減脂的時候,我們減少熱量攝取、增加運動量,自然會有飢餓感,我們是真的餓了,也就是生理上的飢餓。我們會聽到自己肚子有咕嚕攪動的聲音,感到頭暈、疲勞、無法集中精神工作,這時我們需要提供給身體健康營養食物來緩解生理飢餓的不適感。

但有些時候我們並不是真的餓了,而是心理上的飢餓感,像是當我們感覺到孤單、空虛、無聊、焦慮、害怕⋯⋯我們會產生心理的飢餓感,渴望吃高糖高油、高澱粉的食物。這樣的飢餓感是因為和過去生命經驗裡被剝奪、匱乏感、生存焦慮感、瀕臨死亡經驗等等,產生強烈的身心連結關係,有了心理飢餓感的制約反應,像是肚子明明不餓,但會因情緒不佳而大量進食,攝取過多熱量。

因此在減重減脂的時候,有一些需要克服心理瓶頸問題,才能突破減重減脂的重要關卡!如何突破減重時期的心理瓶頸問題?以下為5個心理建設的方式,提供給正在為健康努力奮戰不懈的讀者參考,逐漸發展出屬於你自己的飲食、工作型態和生活作習的平衡之道!

1.釐清自己的飢餓感來自生理還是心理

先讓自己安靜下來問自己是否是真的餓了?還是心情不好?壓力很大?想要藉由吃東西來宣洩安撫情緒?

可以先喝一杯水看看是否就不餓了,或是很想吃熱量高的食物像是甜點、洋芋片、炸雞塊等,那就是心理的飢餓感,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讓自己可以專注投入其中,如果後來就不再感到飢餓,那也是心理的飢餓。如果確定是真正的生理飢餓,記得務必選擇有豐富營養的健康食物!

2.鬆動飢餓感和負面經驗的連結

朋友分享小時候父母懲罰做錯事的自己,連續幾天完全不給任何食物,數天處在全身虛脫無力的狀態,覺得自己真的會死掉,這種瀕臨死亡的可怕經驗,讓朋友長大從不讓自己餓肚子,每餐都要吃好吃飽,只要肚子一餓就必須立刻吃到食物,不然就會煩躁易怒!

當朋友開始告訴自己,那是小時候的飢餓經驗,現在的生活食物不虞匱乏,自己是安全和被保護!對於飢餓感來襲不再像之前那樣覺得受到生命威脅而焦慮不安!反而可以讓自己安靜下來覺察自己是真的餓了還是心理飢餓!

3.重新賦予飢餓感的正面意義與價值

當我們有充分正確知識,知道適當的飢餓感可以延長壽命、燃燒脂肪、讓腸胃休息等健康好處,可以重新賦予飢餓感的正面意義。與此同時可以詢問自己當初為何需要開始進行減重減脂的初衷?為了健康?疾病?穿美麗的衣服?減輕家人的擔憂?實現環遊世界的夢想?讓自己更能有動力持續堅持微飢餓的健康飲食方式!

4.培養健康的自我撫慰與自我照顧方式

如果過往的生命經驗習慣依賴高熱量食物得到心理慰藉或是紓解情緒壓力,我們可以重新花時間尋找不同安撫情緒自我照顧方式,來取代不健康的高油高糖的食物,像是跑步、游泳、聽音樂、閱讀和朋友聊天等方式。

自我照顧的新習慣建立不容易,非常需要強而有力的人際支持圈,可以主動告訴你的朋友們,你的健康飲食計畫來尋求支持,在大家持續給予鼓勵協助之下,至少還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才能逐漸建立新的自我撫慰與自我照顧方式。

5.拿回身體的自主權

當我們因為健康因素決定減重減脂的時候,親朋好友有時候會持反對意見,或是給予過多干涉指導造成困擾,影響自己執行計畫的決心,無法為自己的身體做決定,或是不接納營養師、教練提供的飲食運動方式,不甘心自己對身體自主權利被拿走、被剝奪!

我們需要從家人好友手裡拿回身體自主權!聆聽與尊重身體的聲音!只有自己才能為身體健康負責!同時找到值得信任的專業人員協助,重新客觀思考飲食運動方式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有不同意見可直接和對方坦誠溝通,避免自己為反對而反對,把金錢和時間浪費在無謂的拉扯衝突中!

作者介紹
趙慈慧
學歷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諮商學系碩士
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學士
工作單位/職稱
旭立文教基金會 執行長
旭立心理諮商中心 諮商心理師/諮商督導
台北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 外聘專業與研究督導
經歷
北市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兒童心智科/婦女身心門診 社會工作師/諮商心理師
心路、雅文、善牧、現代婦女等基金會 外聘督導
家庭扶助基金會附設大同育幼院 外聘督導
北市與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 特約心理師
北市政府員工諮商中心 / 北市警察局 特約心理師
北市府社會局老人福利科 社會工作師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諮商系 助理教授
國立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 助理教授
專業認證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證照
中華民國「社會工作師」證照
完形取向長期專業訓練結業
情緒取向伴侶諮商(EFCT)及個別諮商(EFIT)長期專業訓練結業
台灣諮商心理學會「心理諮商督導」專業認證
台灣性諮商學會與性教育學會「性諮商師」專業認證
薩提爾模式「婚姻與家庭治療師」專業認證
美國催眠師協會「ABH /PASH催眠師」專業認證
專長
情感與親密關係諮商、伴侶/夫妻婚姻諮商、親子關係諮商、成人性議題諮商
原生家庭依附創傷諮商、內在小孩創傷療癒、個人自我接納與內在整合
心理諮商之專業督導
證照字號
諮心字第000105號
社字號第8977212號
臺諮心督證字第103002號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