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題

冷靜、觀察再同理 LOVE四步驟陪伴青少年面對情緒風暴

作者
鍾宜伶

青春期總給人一種失控、叛逆的印象,彷彿只要孩子走入青春期,就勢必會站在師長們的對立面,成為令人頭痛的存在。然而,你是否知道這些行為之下,潛藏了什麼樣的情緒呢?是否知道這些情緒從何而來?又該如何替這些青少年梳理?

當手足間發生爭執,情緒暴怒的青春期孩子刻意推人倒地受傷,你會是關注的是孩子的行為?還是孩子的情緒?我猜大多數的父母或長輩第一反應會是評價這個推人的小孩,會責備「傷人的行為」,而忽略了這個孩子行為底下的情緒。

事實上,會出現這樣激動的行為是有道理的,因為他不知道要怎麼處理「憤怒」,更或許他也被情緒嚇到了。當身為心理師時,我可以耐心且同理孩子的情緒,但當我是母親角色,卻發現自己很容易掉進「指責孩子行為」的漩渦,很難去關心孩子真正的心情。

這次想與讀者分享今年暑假發生在我的兩個孩子間的手足衝突的小故事,而因為我的「轉念」讓指責的模式淡化了,取代而來的是感動的時刻。

暑假某日的午後,升國二的哥哥及升小五的弟弟到公園打籃球,不久後弟弟哭紅雙眼走進家門,雙手肘、右腳膝蓋皮膚皆已磨破滲血,一問之下,原來哥哥推弟弟導致受傷,詢問是打球的歷程不小心推擠嗎?哥哥馬上承認自己是故意的。當下被我訓斥一下:「你怎麼害他受傷?」哥哥馬上紅了眼眶,不出一語。

受傷的弟弟哭著說好痛,無法一心多用的我,停止與哥哥的對話,專心幫弟弟皮膚清潔、止血,冰敷止痛。清理弟弟傷口同時間,哥哥向爸爸說了悄悄話,就默默的騎著腳踏車出去了。

哥哥不久後拿著一杯超大杯的紅茶回家,說這杯要給弟弟的。此時剛好有個空檔,我詢問哥哥這次發生的經過,聽著他說不滿弟弟的打球規則,所以一生氣起來從弟弟的背面往前推,且推倒之後還把弟弟壓在地上,還摀住嘴不讓弟弟叫,我內心無比驚訝,彷彿一齣蓄意傷人的戲碼在眼前重演,我提高聲調的說:「你所有的動作都是故意的」,哥哥馬上反應:「對,我剛不是已經說了,我是故意的嗎?」正準備要啟動指責語言的同時,瞄到哥哥的臉一沉、眼睛泛著淚光。

我意識到眼前這個孩子的脆弱、腦子也有個聲音說他的青春期來了,於是我說:「可見你是有多大的氣,才這麼做啊?」哥哥一聽,眼淚不聽使喚的一直流一直流,哭了3分鐘後,緩緩的說:「自己不知道為什麼會變這樣,我知道自己錯了,也知道這是故意的行為,但不是故意要讓弟弟受傷成這樣,所以超大杯紅茶代表的是自己的道歉,希望弟弟能緩和下來!」

面對青少年的血氣方剛、衝動行事,父母很難不指責,因為他們的行為已經超乎平時的規範了,就像我的大兒子發生了背後推人的行為,是很難被別人接受的、也會被長輩說錯得離譜。

事實上,青少年做完衝動事、再回神過來就知道自己慘了!做錯了!根本不用大人說你錯了!所以評價行為對錯根本不是重點,而是理解行為底層的他怎麼了才是關鍵,若能從「情緒」著手,才有機會拉近親子談話的距離,分享自己如何轉念,運用「LOVE」的原則給大家參考:

Leave/Let me calm down|離開當下,讓自己冷靜一下

面對孩子的暴走行為、暴怒情緒,父母很容易會激發「戰鬥」模式,要不容易也跟著憤怒起來、經常會出現硬碰硬的結果。若我們想要接近青少年的內心,第一步要先軟化態度,可以先離開一下喝口水、或深吸幾口氣再說。

這次親子互動經驗中,老實說我並沒有刻意冷靜,但恰好清潔、包紮弟弟的傷口,提供我一個不用馬上處理哥哥問題的空間,也讓我驚訝、生氣、擔心、焦慮等複雜的心情有個沉澱的機會,所以面對青少年的衝動,要先想辦法讓自己不衝動。

Observe|觀察孩子的非語言訊息

當父母可以用平靜的心情去聽孩子的理由時,通常孩子能說事件經過、呈現的內容都是說別人怎麼了,很難說出自己怎麼了,故他們口頭說的訊息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他們用表情、動作呈現出來的「非語言訊息」, 因為可以透過這些非語言訊息,猜測他們可能怎麼了。

例如:「眼睛一直眨、一直搓手」可能他們焦慮、緊張、害怕;「眼眶泛淚、哭泣」可能他們委屈、難過、傷心、害怕;「胸口起伏大、握拳」可能他們生氣、忿忿不平,「放空、文不對題」可能他們有極度恐懼,這些動作或表情可以作為理解孩子情緒的重要訊息。

Vary|孩子「變」、「不同」了,都是值得關切的面向

我們常聽說「青春期的情緒風暴」,所指的就是青春期賀爾蒙及自我的發展會造成情緒不穩定的因素,尤其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也「尋求自我認可」的階段,面對他人與自己不同的意見時會格外敏感、也會容易矛盾,故這些也會讓情緒變得混亂。

另外也從神經心理學看青少年的大腦發展,大腦中有掌管情緒的邊緣系統,通常在青春期就可以發展完成,但掌管自制力及決策的前額葉,神經卻需要在20歲以後才能長成,導致青少年情緒一來,只有邊緣系統催油門,而沒有前額葉皮質踩煞車時,青少年會暴衝,跟以前的「又乖又穩定的小孩」完全不同,這也解釋青少年「血氣方剛」「荒腔走板」的行為。當我們在生理層面上可以理解孩子不是故意的,這樣也比較能推進下一步的同理。

Empathy|同理孩子的難處

若能真心的相信孩子的暴衝不是故意的、可能是有他的難處的,這樣就可以轉化我們的眼光,好好關注孩子當下的情緒,也就是「同理」。

就像這次我看到兒子眼角的眼淚,我猜他是真的難過或是後悔,所以我當下放棄「事件的討論」、「爭辯行為的對錯」,而是與他一起去經歷他當下「氣不過」的場景,媽媽想要理解他而不是要責備他,若父母可以讓幫助孩子更理解自己當下情緒怎麼了,好好把情緒發洩出來,就能夠幫助他情緒剎車,情緒調節過後,也比較有理性的能力出現,這時再去談事件的處理及如何適當的因應也不遲。

「LOVE」的步驟,簡化來說就是「靜觀其變+同理」,也就是說面對青春期孩子的情緒起伏,是急不得的過程,因為這是孩子發展必經的身心變化階段,此時面對孩子的衝動行為,父母除了要靜觀其變之外,更要培養心理素質,相信孩子故意行為底下的不故意,這是不容易調適及同理的歷程,但期盼分享自身經歷、用心理師的角度整理出「LOVE」四步驟,能讓親子間的愛更流動、關係更真實及靠近!

作者介紹
鍾宜伶
學歷
淡江大學 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
工作單位/職稱
旭立諮商中心 諮商心理師
經歷
政府、學校機關、社福機構合作心理師
警廣交通網、大家健康雜誌專訪合作心理師
長庚科技大學諮商中心專任心理師
臺北醫學大學學生輔導中心專任心理師
吾心文教基金會特約諮商心理師
台北市勞工局特約就業輔導諮商心理師
桃園縣懷德風箏緣地育幼院 義務特約心理師
長庚技術學院、元智大學兼任諮商心理師
淡江大學諮商輔導組約聘專任輔導員
亞迦貝心理教育中心兼職心理教育老師
台北榮民總醫院護理師
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第四十三屆 學術發展組委員
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第四十四屆 組織發展組委員
專業認證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證照
醫療健康心理諮商專長能力培訓課程結業
情緒取向伴侶治療專業訓練課程結業(ICEEFT)
美國禪繞認證教師(CZT第25期)
日本和諧粉彩準指導師認證
專長
兒童青少年發展與適應
兒童青少年情緒障礙
憂鬱症
焦慮反應
飲食異常
壓力疾患
自我傷害危機處理
疾病調適
悲傷失落
自我概念與認同
人際關係
伴侶關係
生涯探索等議題
證照字號
諮心字第000865號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