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題

除了過生活,我們的婚姻還剩下什麼?

作者
王孝予

某天摯友小荳來電。電話那頭的她,聲音聽起來十分憔悴,令我不解的是,小荳長期在外工作的先生,終於在前年決定返回台灣工作,兩人目前該是小別勝新婚,為何小荳聽起來一點都不開心、快樂?

繼續聽著小荳娓娓道來,我才知道,原來這對夫妻早在多年前先生執意去對岸工作那時,就已埋下關係破壞的未爆彈,再加上這些年每當小荳去電或傳訊息,電話那頭總是無人接聽或姍姍來遲的回覆,讓這段本該兩人共舞的關係舞曲,只剩下小荳一人獨舞,愈跳關係也就愈顯疏離和寂寞。

好不容易在小荳的抱怨和疫情催化,先生總算願意返台工作,原以為這段走樣的舞蹈有機會重回軌道,無奈事與願違。小荳回想這一年多來的共同生活,體會到的只是更加的孤單和寂寞,先生一味地在關係中享受著「被照顧」和「單身」的生活,對於小荳在關係裡的期待與需求,卻以一種「生活不就是這樣」抑或是「我已經在你身邊」來回應。

因為對於小荳的先生來說,所謂「感情好」或「穩定的生活」,就是這樣不吵不鬧的關係,他無法理解小荳的不開心,甚至覺得為何小荳總是不滿足;而小荳也在多次嘗試溝通中屢屢挫敗,但為了維繫婚姻,小荳選擇說服自己接受,繼續任由自己在這樣的生活中,假裝不在意、很幸福,直到憂鬱症上了身,才驚覺到狀況不對。

對於人類來說,「關係」是天性、必要的。透過關係,我們可從中得到「連結感」,也因著有意義的連結感,如:「愛」,我們得到了關係中的「親密感」。

倘若關係的意義只剩下「過日子」,那不就意味著「關係」的狀態,逐漸由「我們」走向各自的「我」和「你」。縱使兩人仍舊在一起,生活範圍與資源也有許多重疊和共享的地方,但實際上互動和接觸卻愈來愈少,能夠對話與交流的事物也屈指可數,雙方都以各自的方式在過生活,讓彼此的「關係」成為生活的配角。

就如同小荳的狀況一樣,這樣缺乏情感連結的關係,只會讓人不斷消磨生命的能量,耗損身心健康。

「關係的意義」在於兩個人的心是否能靠近、連結,可以相互分享、參與和彼此瞭解;然若要持續良好的情感連結,則需留意婚姻治療大師強森博士(Sue Johnson)所提的三大關鍵要素,即可親性(Accessibility)、回應性(Responsiveness)和投入性(Engagement)。簡單來說,就是「我在你心中是否是最重要的(可親性)」、「當我有需要的時候,你是否可以回應我(回應性)」和「我們是否可以知道彼此的感受和想法(投入性)」。

當你發現目前的關係,已如文中小荳一般,讓你耗損到體無完膚,而你也確實在過程中用盡一切努力,卻都徒勞無功,甚至身心開始出現問題,那或許強逼著自己繼續努力,只是讓這場關係之舞,愈跳愈顯得悲慘與淒涼,不妨在此時,重新回過頭來,好好檢視與思考自己的需求與渴望,勇敢為自己負一次責,重新給予自己一次機會,好好地活著。

「在一起」應該是讓生命更加美好和完整,若能遇到願意一起努力的伴侶,那會讓彼此的在一起,有更多堅持和奮鬥下去的動力;可如果有一方或兩方都覺得痛苦,甚至耗損,那或許該思考的不是如何繼續努力,而是設定好停損不要讓彼此受累,也算是一種對關係負責任的方式。

作者介紹
王孝予
學歷
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 家庭諮商與輔導碩士班
工作單位/職稱
旭立基金會 台北市家庭暴力相對人輔導服務(東區) 社工督導
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加害人處遇計畫) 諮商心理師
旭立諮商中心 諮商心理師
經歷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 思想起全職實習心理師
台北市復興高中 兼職實習心理師
中華民國新女性聯合會 社工督導
專業認證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證照
中華民國「社會工作師」證照
情緒取向伴侶諮商(EFCT)初階(24小時完訓)
情緒取向伴侶諮商(EFCT)進階(48小時完訓)
個別諮商(EFIT)初階(18小時完訓)
個別諮商(EFIT)進階(18小時完訓)
性侵害創傷評估與介入處遇實務專訓(39小時)
專長
家庭暴力防治、親密關係經營、親職關係培力、家庭關係、情緒管理、壓力調適、性別議題、自我探索、男性諮商
證照字號
諮心字第004475號
社工字第003927號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