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題

《別讓大腦被情緒綁架》關掉自動化反應 開啟人際互動新導航

作者
彭淳英

小佳在家中是個好孩子、父母的小幫手,出了社會後就變成同事的好幫手,除了妥善處理問題,更擅長傾聽與同理別人。往往對方一個沮喪的動作、一句喪氣話,就會讓小佳放下手邊工作,想要去安慰、幫助他人。小佳發現自己好像很容易受到別人負面情緒的影響,會很急著想要去回應別人,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你有發現自己身上的自動化反應嗎?

人類會根據過去舊有的經驗,累積形成大腦內的基模(Schema)。大腦會建構出一套解讀與辨識他人訊息後,給予不同回應行動的路徑,以利我們適應這個環境。

簡單的就像是渴了要喝水;複雜點的有可能是:感受到對方生氣了、臉色不善,我辨識到有危險的訊息在裡面,對方可能會對我不利,所以我的大腦開始分泌腎上腺素,我的肌肉開始緊繃,我要準備開始戰鬥或者逃跑。

在我們生活中,由於大腦沒有那麼多時間可以停頓思考,所以有很多行為反應是從基模裡面提取而出,就形成了身體的自動化反應。

破除自動化反應3大招

第1招:做自己大腦基模的觀察者

觀察自己生活日常的情緒歷程,例如:

  • 別人說什麼?
  • 你會回應什麼?
  • 當下的情緒是什麼?
  • 當你回應後,別人的反應又是什麼?
  • 當你看到別人的反應,又會做出何種行為?
  • 當下的情緒又是什麼?

這一系列行動觀察完畢後,你就會發現你的情緒反應有軌跡可循,特別容易讓你焦慮的,可能就是對方說的某句話或某個眼神。

比如你和A同事討論公務時,他對於你談到他需要改善的事情就會眼神飄移,你就特別容易生氣,音量會變大聲試圖要拉回他的注意力。A就會覺得你是來指責他的,白眼一翻就走人,你拉也拉不住,沮喪、生氣的情緒湧現,讓你更不想跟A一起工作,覺得對方難以合作。

第2招:開啟大腦反思迴路

當我們觀察完各式各樣的情緒歷程後,你的腦海會浮現每一次歷程上雙方互動的反應。你就像放映影片般去思考過程中各式各樣的情緒是如何干擾你的思考與決定,在哪一個關鍵點你的情緒會很快就滿上來,並且迅速淹沒你的理智。

就如同上段提到的A同事的反應,那個眼神飄移的動作是否讓你聯想到某個不好的經驗或者感受,刺激你有更多更大的情緒反應。這是值得去思考,這個負面情緒反應是怎麼來的,又怎麼會讓你有這麼大的反應呢?

第3招:修改行動自我導航路線

當我們更清楚自己情緒或他人情緒對自己帶來的影響,那麼就可以嘗試開始描繪新的行動路線,避免自己常常落入舊有的行動思維或情緒的自動化反應,真正地開始嘗試改變自己的行動,也許從之前觀察到的某一段常見的同事互動中跳脫,換一下不同的回應方式。

回顧與A同事的互動歷程,有哪一段是自己可以嘗試改變的,是在對方翻白眼之後,還是在自己說對方需要改進的地方,讓彼此的互動模式可以發展出新的樣子,創造自己新的行動路線。

回到小佳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人際關係中有出現許多自動化反應的狀況,如果能夠練習運用「觀察」、「反思」與行動,那麼在人際關係中就會有更高的自主性,並且更能妥善回應重要他人給我們的訊息喔。

作者介紹
彭淳英
學歷
天主教輔仁大學社會學系
工作單位/職稱
財團法人旭立文教基金會社工部主任
經歷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研究助理
春暉啟能中心社工
臺北市未成年子女監督會面監督員
臺北市家庭暴力加害人處遇人員
財團法人旭立文教基金會專員
新北白絲帶學習中心社工督導
專業認證
社會工作師
專長
一般人際關係、情緒處理、個人成長、家庭暴力
證照字號
社工字003688號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