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題

孩子準備好要畢業了嗎?

作者
謝欣惠

【感謝故黃琇娟女士贊助本文章稿費】

畢業是一個令人又愛又憂心的日子,也是我們不斷在人生中練習結束、重生的小儀式和里程碑,每一次都可以是停下來整理自己、擴展自己的時機點!

文/ 謝欣惠諮商心理師

「畢業」是很複雜的一件事,尤其是最後的學習場域,要跨進社會前的這個畢業,對許多人來說宛如____重要的東西即將結束,空白內可能是自由、靠父母養、朋友、翹課、假期,很多本來作為孩子可以耍賴任性、不那麼認真嚴肅看待的事,此刻不得不面對,做出一些決定、行動。

但只要決定、行動,帶著有意識的心理準備跨出去,不管會發生好或壞事,對生命而言都是好事。

倘若還沒準備好面對,內心逃避害怕想拖延,用延畢或先考個研究所念念,覺得這樣就暫時不用面對,先停在原地,從成長的角度而言,這並非停留在原地,而是退縮,就像植物每天會長1公分,若這植物抑制了自己今天的1公分,這1公分對後天的時間而言,就是少了2公分。

愈不面對,愈是停留,隨著時間,其實愈是退縮,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行為上在補學分、念研究所,內心卻一直有著說不出來的焦慮、憂鬱,尤其看著其他人接近自己想做的事,焦慮指數就更加攀升,因為內在真實經驗到的是退步,不是停在原地,久而久之也就更茫然、焦慮。

畢業需要做心理準備和決定,「心理準備」包括了認知、行動、情感層面;「決定」則是「藍圖」、「心理」、「行動」層面,如此可以建構我們的踏實感、方向感和希望感,做出期待的冒險與擴展。

畢業到底要做什麼「心理準備」和「決定」,才叫做面對呢?

以大學為例,通常大三開始很自然的會想著我未來要做什麼?我的能力有哪些?經驗有哪些?工作要找什麼?我想在哪裡?我要找什麼公司?許多問題會自然而然地浮現到腦海中,學校或老師也會在校園、課堂上提供相關的訊息和資源讓學生去探索、思考,這很像對現階段生命的整合、盤點。

很多學生提早了解自己要什麼、會什麼,大四就開始找實習或者打工,幫助自己畢業可以銜接,有些學生則是到大四才陸續清楚。

這一連串的提問,就是在做「心理準備」,這個準備兼具「認知」上,知道自己會什麼、有什麼、要什麼,需要增加什麼;「行動」上,有方向性、選擇性,哪幾個地方/單位;「情感」上,有著踏實感、真實感、對自己的認可以及期待,這是我們可以檢視自己是否做好心理準備的自我核對。

「決定」指的是什麼呢?

準備自己往往能形成初步的「藍圖」,藍圖作為指標,幫助我們有方向感,即使藍圖不完美,或者藍圖會改變,都是一個減少內在茫然焦慮的地圖;「心理」上的決定,我決定要踏出社會當新鮮人了,這個決定像是助跑前的專注,內在所有的神經細胞都知道現在要做些什麼、什麼是重要的,全身都能齊步前行,即使有不安和害怕,這個心理上的決定也會提供確認感,幫助自己繼續往前走。

「行動」上的決定,簡單的來說就是做出你想的計畫,投履歷、面試、規劃先出去玩、報考喜歡的研究所、跨領域考等,此刻結果往往不是需要考量的,但我們非常容易因為害怕結果而躊躇不前,而行動上的決定,可以透過真實、具體的身心合一作為,讓我們產生經驗值、力量,打破對未知的想像,也增加對自己能力感的信心。

對學生而言,這些「心理準備」和「決定」會需要許多外在資源來協助,學校老師、朋友、學長姊、父母,或者自己的實習經驗等,從這裡就可以聯想到困難度,困難度來自於當「資源助力」變成「阻力」時,學生的茫然不確定感會增加,對抗感也可能增加,這些都有機會使學生害怕做選擇,因為不敢相信自己的準備和選擇是可嘗試、冒險和有希望的,即使最後走上自己的路,那些不支持或阻力,也會在內心某個地方烙印,在未來某天挫折時,成為後悔的種子。

在很多出社會工作的新鮮人身上,很常看到後悔、害怕做自己、害怕做選擇的現象,甚至對自己本來喜歡的,也會因為不好的經驗而懷疑,認知上會以「我不知道要什麼」來統括一切。

因此,支持與幫助學生建立心理準備和決定,可以擴大的來說是一個網絡的系統合作,不單單只是學生個人的問題。

師長、家長若能信任孩子、欣賞並陪伴孩子/學生討論畢業後生涯的選擇,對孩子而言會是神隊友,你也會看見孩子/學生內在的潛能。

校園中對於即將到來的畢業潮,輔導中心常常會接到老師的轉介,就是大四學生可能畢不了業,有一個典型的故事如下:

一位母親非常煩惱自己的孩子,因為大學即將畢業,孩子卻成天都在宿舍打線上遊戲,老師和母親討論後,決定讓孩子去輔導室見心理師,看看是不是發生了什麼?心理師和有些對話。

孩子說:「不知道自己未來要做什麼,雖然很擔心,但是也感覺沒希望,甚至不覺得努力就有用,所以,就過一天算一天,也不想管其他人,知道老師、母親很擔心,我也不知所措,完全沒有想要想更多、做任何行動的意思。」

心理師回應:「原來你其實都想過這些問題,你不是沒有意識,你只是想了之後不知所措,是嗎?」

孩子回:「是。」

心理師問:「你想過哪些?想到了什麼,才會感覺到不知所措?」

孩子回答:「這個科系本來就不是我喜歡的,是因為父母才念完;大家都好像知道自己要什麼,但是我不知道;網路很多人說要會溝通、人際經營、人脈,但是我不喜歡社交,我覺得幾個朋友就好了;有人說應該要有自己的特色或者要有一些打工經驗,之前我父母都不讓我打工,我也沒什麼特色……」

心理師驚訝回應:「原來你思考那麼多面向,而且你曾經主動收集資料,你了解社會重視的是什麼、要的是什麼,只是跟你自己好像不同,甚至你還知道自己可能缺的是什麼,先不管你有沒有決定,我看到了你是重視的,有資料收集、分析的基本能力,而且你蠻務實的喔!你會願意花點時間,我們把你的能力整理起來,一起來看看那你有過的經驗是什麼,接著再從你有興趣、覺得好玩的方向討論,你覺得呢?」

孩子說:「我其實有想過做……」

表面上學生成天躲起來玩遊戲,但是內心其實盤繞著未來,透過欣賞、肯定、好奇、探問,給予一些初步藍圖,學生有了信心並且願意打開自己所思所想,心理師和學生做了幾次會談後,更發現學生其實有寫線上小說的興趣,對於文學很感興趣,但是父母不支持,只好念理工科,最後,心理師透過幫孩子做「興趣量表」、孩子也拿出線上作品,一起和父母做了討論,即使一開始父親非常反對,但是母親更擔心孩子躲回線上遊戲世界,也願意做出調整,學生最後報考了中文研究所,真正投入自己喜歡的文學中。

所有的學生都會思考生涯的問題,但不見得會表達出來,許多關卡來自於家長、師長關注於表面行為,急著擔心孩子的未來,無法開啟和孩子的對話,因此不了解孩子內心思考了什麼,現在在哪裡?

心理師做的事情,是肯定孩子、看見孩子心理上的行動,以及說出孩子的正向資源能力,慢慢發現孩子並非對自己一無所知,只是孩子非常需要更具體、符合他需求的建議,以及消除他所想到難題的解方。

故事中,抽絲剝繭後釐清孩子的難題,是對自己和父母的不自信,以無所謂的態度面對,也受到父母親穩定工作、理工科才能賺錢的觀念影響,對自己文學的興趣有了疑惑,也因此失去了自己的活力和精神。

畢業也是一個結束、重生,放手、擴展的儀式和里程碑。

對學生來說,要做出心理準備和決定非常不容易,尤其這確實不單單只是個人的議題,和家長或社會的關係更是需要一併思考的。做出這些準備和決定,還有一個重要的意義,那就是面對即將到來的結束,結束就是失去,會使我們感到空虛,空虛又會使我們產生一種不安和恐懼,充分的準備和決定,我們會更加容易跟願意放手。

當未知愈可預測,且預測是帶向希望、有目標的,我們不需要抓住過去已經有的安全感、控制感、擁有感或價值感,生命的拓展性、冒險性和玩耍、期待的心,會提升我們挑戰自己的可能性。

畢業是一個令人又愛又憂心的日子,也是我們不斷在人生中練習結束、重生的小儀式和里程碑,每一次都可以是停下來整理自己、擴展自己的時機點,值得我們細細感受。

 

 

作者介紹
謝欣惠
學歷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碩士
工作單位/職稱
旭立文教基金會 諮商心理師
任林教育基金會 諮商心理師
社福機構(善牧基金會、救援婦女中心、家庭服務中心等)合作心理師
新北市警察局心理輔導諮詢委員
經歷
致理科技大學、國立空中大學 兼任講師
銘傳大學、台灣科技大學、龍華科技大學、致理科技大學兼任心理師
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現代婦女中心
基隆智能障礙家長協會合作心理師
基隆市性侵害防治中心合作心理師
台中東勢高工資源班團體、個別諮商師
隨心沐語諮商所兼任心理師及兼職實習生督導
華梵大學資源教室輔導老師
專業認證
薩提爾系統轉化治療模式專業訓練合格治療師
ACP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人員線上訓練課程
家庭暴力被害人心理輔導專業人員培訓
社會文化知情之雙軌創傷治療
專長
薩提爾家族治療模式運用個別與伴侶議題、原生家庭關係探索與修復、職場與人際關係、生涯探索與改變、親密關係與衝突、憂鬱與焦慮症、創傷修復、關係失落與修復、靈性議題、身心靈探索與整合
證照字號
諮商心理師(諮心字第001618號)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