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題

「停、看、聽」原則,與孩子一起練習挫折調適力

作者
鍾宜伶

【感謝故黃女士贊助本文章稿費】

幫助孩子挫折調適,最重要的就是「適時放手」,透過「停、看、聽」原則,幫助孩子一起練習「挫折調適力」。

 

文/鍾宜伶(諮商心理師)

 

從小好勝心強的二寶,在遊戲中總是喜歡爭輸贏,甚至覺得自己一定可以贏過大他三歲的哥哥,因為本身學習力不錯,加上想贏的心情,總可以透過持續練習及過人的記憶,展現出過人的成績,例如:在還不太會認字及算數的幼兒園階段,玩牌、玩象棋難不倒他,不僅順利認出數字或國字,總能想出如何贏的策略,甚至勝過哥哥;上了小學之後,學業上同樣也能獲得不錯的成績。對二寶來說,贏、拿獎狀是家常便飯,但這樣的優越感,在桌球運動中卻不這麼順利。

有一天,帶二寶去參加校外的桌球積分賽,第一場、第二場都落敗,表情越來越嚴肅的他緊接著打第三場,我在場邊只想替他加油打氣一下,當他得分的時候就喊了「好球」,失分時喊了「沒關係,加油」,中場過後,比數落敗的二寶竟然對著場邊的我大聲斥責:「都是你喊聲,我打不好都是你害的,不要喊了啦!」我生氣回他:「我做錯了甚麼了嗎?我離開就是!」接著悻悻然離開場上,到場邊休息區冷靜。

第三場打完,二寶則走到休息區,坐在我的旁邊,我淡淡告訴他:「我知道你輸球很挫折、很生氣!但我被你罵很不好受,所以我剛剛需要在這裡冷靜。」「你現在一定還是很生氣,我只想跟你確認的是,你剛剛是真的氣我嗎?還是氣你自己?」二寶低沉、小聲地回答:「是自己!」

我聽完,轉身問他:「那我可以抱抱你嗎?」二寶點頭,抱完後我接著說:「謝謝你願意過來跟我說話,也讓我知道你的生氣怎麼了,那現在還是有些挫折、沮喪的你還願意打球嗎?不過為了不讓你有壓力,我還是會坐在這裡,等你打完球。」

然而,剛好站在旁邊且聽到我們對話的一對夫妻,非常熱心地對著二寶說:「輸球很正常啊!再努力練習,把球打好就好!」

的確,成長過程中,有大大小小的比賽,舉凡課業、科學、運動、音樂、美術……競賽過程中總是有人贏、有人輸,諺語教我們「失敗為成功之母」、「勝不驕、敗不餒」,意謂著輸家為了未來的成功,不用氣餒,因此我們總習慣對孩子說「再努力」、「繼續加油」,看似正向積極的歷程,卻避開了「挫折的調適」。

不管是從心理師或母親的角度來看,我都認為父母「跟著孩子經歷失敗、挫折調適」是成長過程中最棒的禮物。從心理師立場,因為臨床上看太多案例,他們生命出現挫敗而出現情緒調適困難,回溯大部分的童年成長經驗,當他們面對失敗時,都是不被允許情緒的表達,甚至用更強大的理性邏輯來說服自己,或是以過度努力的方式去度過當下的困境,因而導致長大後他們出現挫折調適的困難。

另外,從母親的角色來看,我體會到在親子關係中,挫敗是一個可以促發脆弱與無助的時刻,是一個允許情緒表達、靠近關係的機會,也是教導孩子自主的好時機。

以下提供「停、看、聽」原則,幫助孩子一起練習「挫折調適力」:

 

「停」,先沉澱一下

孩子遇上失敗的反應不盡相同,可能像二寶一樣「覺得是別人害的、生氣別人、生氣自己」;有人是「沮喪、傷心、哭了」;有人可能是「害怕、逃避、放棄比賽」;也有人是「極度冷靜、若無其事」……

不管孩子的反應是什麼,都是一個不安的訊號,母職的天性使然,很容易一覺察到這些情緒警鈴,就急著想要保護孩子或是解決問題,此時容易落入「孩子需要我」的陷阱中,而忽略了父母自己的需求,也忘了孩子本身所擁有的情緒調節能力。

故當孩子的挫折情緒訊號出現時,第一步可能要先停下來,不要立即「上鉤」,而是沉澱自己的狀態,先問自己幾個問題:

  • 我現在心情如何?是否也感到挫折、沮喪、生氣?

先感受自己的情緒,也是幫助孩子辨識自己情緒的第一步,但如果不太清楚自己的情緒也沒有關係,可以閉上眼睛,去感覺自己的身體是否有哪個部位比較不舒服,可能是心跳或呼吸比平常快、胸口有點悶悶的……先從身體的感受去連結心情。

  • 我的挫折感怎麼來的?是我自己的?還是孩子的?

這個答案很關鍵,因為我知道很多父母、也包括我自己,在面對孩子失敗的挫折感,不見得來自孩子的失落反應,更多的部分是自己的挫折,包括期待落空的心情,或無法達到親職角色的規條有關。

  • 檢視自己對孩子「成功」的期待?

關於這次的事件,你對孩子的「成功條件」早有期待,如:我希望他可以得到前三名、希望他可以考90分、希望他可以晉級決賽……倘若這個期待與孩子的期待不符合,甚至高於孩子的期待,孩子可能會因為不能符合父母親期待而更為挫折,甚至不敢分享自己真實的心情。

  • 檢視自己對「完美照顧者」的規條?

自己是否有「完美的母親」的框架?如:「我要鼓勵他才是好媽媽」、「我要幫他做xxx(事情)才稱職」。很多時候母親與孩子的情緒「共生」,認為一定要替孩子的情緒負責,這樣可能會讓孩子無法學會對自己情緒負責。其實,母親要相信孩子有自我調節能力的,就像嬰兒時期會自己啃手來安撫自己。

  • 我現在的能量如何?

如果現在的你是疲累、煩躁、提不起勁、也在自己的挫折中,可能不太適合陪孩子一起調適他的挫折的時刻。建議可以跟孩子說:「我知道你現在挫折,但我現在狀況不好,也需要冷靜休息一下,我可以過一段時間再跟你聊嗎?」

 

「看」,觀察孩子的調適力

孩子面對挫折的反應不一定相同,從心理學者薩提爾冰山理論中的「求生存姿態」,可以觀察孩子在挫折壓力下所呈現的溝通方式,這些溝通姿態都是為了維護自尊、避免讓自己更痛苦的方式,你看看孩子較屬於哪一型:

  • 討好型
    這類型的孩子不斷試圖取悅他人,常覺得自己不好、都是自己的錯、覺得自己很可憐、容易退縮、別人說的都是對的。這類孩子常見的經典反應就是會不斷向媽媽道歉,希望媽媽可以原諒自己,或是一直觀察媽媽的反應,深怕媽媽生氣或不理他。
     
  • 指責型
    這類型的孩子經常去找別人的錯誤,為自己辯護,要別人為自己所承受的一切負責。覺得自己沒錯,都是別人的錯、常愛批評別人、或對別人具攻擊性。通常在語言中都是出現「都是別人害的」。二寶就屬此類型。
     
  • 超理智型
    這類型的孩子會超乎常人的冷靜,看不太出來情緒變化,經常會用「邏輯分析」去判斷發生的事情,以避免自己情緒化,也不太喜歡別人情緒化。通常只能聽得進去「道理」,很多資優孩子就常善用自己的理智,去合理化自己的挫敗。
     
  • 打岔型
    這類型的孩子通常被形容為「天真浪漫」,任何事都一副無關緊要的樣子,所以遇到挫折的時候,感覺上較樂觀,但實際上是很會轉移話題,以迴避自己的挫折。
     
  • 一致型
    此類的孩子是能夠真誠地自我表達者,能夠為自己負責,以不逃避的態度重視自己及別人的感受,去傳達真實的心情及需要。

不管你的孩子比較偏向哪一種類型,都沒關係,重點是要知道他們調適、因應壓力的方式。先去觀察、辨識孩子的求生存姿態,如果他們目前無法一致性的表達,也代表他們還在保護自尊,所以只要能跟孩子好好相處、傾聽心聲、真誠地表達,也就可以慢慢練習「一致型」表達。

 

「聽」,傾聽他的心情及需求

挫折調適最終的目標,是幫助孩子能真誠地自我表達,並為自己的情緒負責,父母可以從好好地傾聽孩子的心情開始,不管他說什麼都好,重點是孩子願意與父母分享挫折或困境。當心情被好好聽到,孩子內在想被人肯定、在乎與被愛的需求才能得滿足。

真正的「聽」,要用「耳」、用「目」、更要用「心」,
是專注的、不能有干擾的。

若要建立對話的空見,就請放下手機、把手邊的事務放在一旁,專注地耳朵聽、眼睛看、並去感受孩子的表達,可以用「我聽(看)到……我猜你的心情很……」作為回應的方式。

在此也再度分享二寶積分賽後來的對話歷程,透過聽、提問、簡單的情緒回應,幫助他整理自己的「挫折調適力」:

二寶:「媽媽,我剛3:0贏了!」(一段時間後,二寶終於獲得一勝,再度走到休息區,分享自己贏球的心情。)

媽媽:「嗯,我有看到你去登記表上簽名,也猜到你可能贏了,我想現在的你很開心!不確定你剛剛的生氣有比較好了嗎?」

二寶:「有啦!」

媽媽:「我知道你真的很想贏,所以很早就請我要報名今天的積分賽,我猜你想要看看有沒有機會贏過其他校外的人,也很想要透過贏球來肯定自己,是嗎?」

二寶:「嗯。」

媽媽:「那你今天會怎麼看自己?」

二寶:「我覺得我雖然輸,但也是有幾個輸不多分的局數,而且還有贏一場,算還可以!」

媽媽:「我聽到你輸的時候,還能看見自己的優點,還能自我讚美耶!那我也要讚美你的是,你在輸球的狀態,還是願意打球,這就是你的堅持個性幫上你自己。」(最後,當天他實際打了11場,輸了9場,離開時邊走邊笑著聊天,說自己對上了OOO、XXX,對方是如何贏球的畫面。)

面對情緒表達,孩子可能不太會精準,所以我們只要像照鏡子一樣,反映他的狀態就好,讓他知道他的轉變以及如何調適過來的特質。若是無法調適的話,可能孩子陷入比較深的自責或低落的情緒狀態,先觀察一段時間,倘若透過親子對話仍無法調適過來,可能就需要找信任的師長或輔導人員幫忙。

 

「停」是最難的步驟

 在「停看聽」原則中,其實「停」是最難的步驟,因為照顧者看到孩子面對挫折,彷彿就像看到孩子落水一樣,你怎麼捨得不救呢?往往本能的介入處理,卻抹煞了孩子面對挫折的調適能力及自主性。

其實,大部分孩子遇上的生活挫折或失敗經驗,用「跌倒」可能更為適切,如果獨立走路是一個必經的歷程,那父母就要學習放手,不能過度保護孩子,讓孩子經驗跌倒後自己仍可以站起來,也能夠往前邁進。

總歸來說,幫助孩子挫折調適最重要就是「適時放手」,這對母親而言更是不容易,既然「挫折調適力」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棒的禮物,邀請身為母親角色的你,請先停下來,與「孩子需要我」的陷阱脫鉤,並且內心告訴自己「我不是完美的母親,但我已經夠好了」,這是一個自我欣賞的語言,同時也是一份送給自己的禮物。

 

作者介紹
鍾宜伶
學歷
淡江大學 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
工作單位/職稱
旭立諮商中心 諮商心理師
經歷
政府、學校機關、社福機構合作心理師
警廣交通網、大家健康雜誌專訪合作心理師
長庚科技大學諮商中心專任心理師
臺北醫學大學學生輔導中心專任心理師
吾心文教基金會特約諮商心理師
台北市勞工局特約就業輔導諮商心理師
桃園縣懷德風箏緣地育幼院 義務特約心理師
長庚技術學院、元智大學兼任諮商心理師
淡江大學諮商輔導組約聘專任輔導員
亞迦貝心理教育中心兼職心理教育老師
台北榮民總醫院護理師
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第四十三屆 學術發展組委員
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第四十四屆 組織發展組委員
專業認證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證照
醫療健康心理諮商專長能力培訓課程結業
情緒取向伴侶治療專業訓練課程結業(ICEEFT)
美國禪繞認證教師(CZT第25期)
日本和諧粉彩準指導師認證
專長
兒童青少年發展與適應
兒童青少年情緒障礙
憂鬱症
焦慮反應
飲食異常
壓力疾患
自我傷害危機處理
疾病調適
悲傷失落
自我概念與認同
人際關係
伴侶關係
生涯探索等議題
證照字號
諮心字第000865號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