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題

同性婚姻合法後,換同志苦惱該不該結婚?決定前的 3 個思考

作者
賴思均

【感謝故黃琇娟女士贊助本專欄文章稿費】

 

在攜手步入人生下個階段前,和伴侶溝通「婚姻」之於彼此的意義是何等重要。祝福每對同志情侶都能得到祝福,與心愛的人共度餘生!

 

文|賴思均 諮商心理師

 

「嘿~我們結婚吧!」小雪誠懇的對小狼說,而此時小狼早已泣不成聲地點頭答應。

小狼從小就知道自己的性取向,認定自己不可能結婚,因此從沒想過這輩子能夠有一個人可以陪伴自己走向生命的盡頭,這樣的幸福對小狼與小雪來說曾經都是遙不可及的夢。

但很慶幸的在 2019 年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實行同性婚姻的國家,這使得更多人能夠與自己心愛的人共結連理。

身旁有許多同性伴侶選擇走入婚姻,看見他們真誠的為愛起誓,為了得到親人的祝福,甚至鬧了無數次的家庭革命,但最終兩個人能擁有同樣的步伐邁入人生的下一階段,代表不放棄的決心終究使有情人能成眷屬,無不令人為之動容。

 

然而部分的同志朋友卻開始為此苦惱:原本打算當一輩子的深櫃,卻因伴侶想結婚而需要考慮是否公開出櫃;或者從來就沒有結婚的打算,但如今也成為情感關係中要去面對的議題。

這些困擾並不是來自於律法的開放,而是更多的選擇促使我們去探索內在深層的需求與渴望。

 

過去曾聽一位朋友說,幸好同志不能結婚,不然他會很苦惱,因為他跟伴侶的關係一向是憑感覺,有時候沒了新鮮感,他便會結束關係,我問:「你所盼望的關係又是什麼樣子呢?」他搖著頭說:「不知道,但心裡確實會有一種沒有盡頭沒有未來的感覺。」

 

我想婚姻的承諾賦予關係一種未來與希望感,或許有些人會認為沒有結婚也能維持承諾,但法定關係的重量確實需要勇氣才有辦法承載。

 

既然婚姻不是三言兩語的兒戲,那我們到底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呢?

 

1. 先釐清自己對婚姻的想法:

這其實取決於每個人對婚姻的憧憬,以及這段關係對自己的意義究竟為何?結婚是為了他人還是自己心之所向?請先將問題聚焦回自身,並學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2. 思考步入婚姻所衍生出的問題:

居住方面:家居生活怎麼選?買房、租房或者與某一方家人同住。養育計畫:未來是否要有孩子?同性伴侶現階段則考慮是否要出國生小孩?

經濟方面:如何管理與分配共同的財產?未來生活的開銷如何妥善規劃?家庭關係:與雙方家人相處,彼此的價值觀是否相同或迥異,該如何因應?

出櫃考量:要不要向家人袒露同志身份?伴侶家人是否同意兩人結婚?

 

3. 溝通對頻是關鍵:

許多伴侶在發生衝突時總是雞同鴨講,一言不合就不願繼續溝通,導致問題沒有被解決並成為了關係破裂的導火線。

親密關係建立不易,也會因著前面所說的衍生問題而產生更多需要共同面對的挑戰,在每個人成長背景都不盡相同的前提下,雙方是否能夠進行有效的溝通無疑是維繫關係最重大的關鍵。

因此,學習在關係中與另一半討論各種想法,即使暗自認為是天馬行空或杞人憂天也沒關係,培養兩人對話的耐心不僅可以增加含容度,也使得雙方變得真實透明,才不會有婚後被詐騙的感受。

倘若你遇上了值得珍愛一輩子的伴侶,並產生想成為對方終生羈絆的念頭時,不妨透過這個機會勇敢一次,相信自由與追愛的權利唯有自己能去努力爭取。

作者介紹
賴思均
學歷
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
工作單位/職稱
旭立諮商中心 諮商心理師
經歷
財團法人旭立文教基金會諮商中心 專任心理師
台北市自殺防治中心 合作諮商心理師
台北市古亭國中輔導室 合作諮商心理師
法務部矯正署臺北少年觀護所 合作諮商心理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學生輔導中心 合作諮商心理師
企業、校園、社區專題講師
專業認證
臺灣諮商心理學會「心理諮商督導」專業認證
人際歷程取向 (Interpersonal Process in Therapy) 專業訓練
完形取向 (Gestalt Therapy) 專業訓練
榮格取向初階專業訓練
109年家庭暴力加害人處遇人員訓練
預防吸毒家庭技巧師資培訓
專長
自我探索與成長
婚姻情感與親密關係
人際與原生家庭議題
情緒困擾
創傷與失落
生涯規劃與發展
性別認同與同志諮商
壓力調適與管理
LGBTQ友善心理師
證照字號
諮心字第003490號
臺諮心督證字第1120038號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