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題

孩子總是沒想法、沒自信?3不3要,給孩子「成為自己」的勇氣

作者
張嘉真

【感謝故黃琇娟女士贊助本專欄文章稿費】

在孩子長大的過程中,自我發展是重要的課題。臨床心理師分享,有些孩子對自己不夠了解、沒有想法或是缺乏自信等,其實背後可能受到家庭關係、與父母的互動方式影響。哪些因素或做法不利於孩子自我發展?父母可以如何幫助孩子,成為更有自信的自己?

 

文|張嘉真 臨床心理師

 

就讀小二的小莉,總是很難為自己做出選擇,若是問她想要玩些什麼,很常見的回答是不知道;即將踏入社會的明雄,對未來感到迷惘,他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

小莉和明雄處在生命的不同發展階段,卻同樣有著「不了解自己」的問題,在深入探究之下,發現每當他們有自己的想法時,就會擔心自己的想法不夠好,或者不被喜歡。這篇文章試圖帶著您一起思考如何幫助孩子了解自己,並且成為有自信的他!

 

孩子如何發展自我?與父母互動是啟蒙關鍵

自我的發展可以是人一生的課題,包括發展自己的想法、了解自己的感受、勇敢的表達自己,和可以相信自己等。

在生命最初,嬰兒是如何發展自我的呢?嬰兒對自己是懵懵懂懂的,舒暢的時候就笑、難受的時候就哭。媽媽得努力去理解嬰兒,以期能回應和滿足嬰兒的需求。例如,當嬰兒因為跌倒而哭泣,他投向媽媽的懷抱,媽媽輕撫他發疼的腳踝,安慰他沒事了。嬰兒從媽媽的看見中看見自己,以及難受的自己需要媽媽的安慰。簡而言之,孩子對自己的了解,啟蒙於父母對孩子的了解。

 

哪些因素不利於孩子的自我發展?

哪些因素可能影響孩子自我的發展?因為篇幅有限,以下僅列出部分常見的因素:

  1. 孩子缺少被了解的經驗

    父母可能囿於生活的忙碌,或是缺少「孩子渴望被了解」的概念,以至於很少關心、詢問或傾聽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有些父母受到傳統教養文化的影響,將孩子的自我表達視為反駁,因而生氣的指責孩子的不是。這樣的成長經驗,可能會使孩子缺少認識自己的機會,或令孩子的自我發展受到壓抑。

  2. 父母過於干預孩子的生活

    當孩子表達自己的時候,有的父母常常持反對的立場,習於加給孩子意見,為孩子的生活下指導棋。雖然父母的立意可能是好的,但孩子若總是以父母的意見為意見,他如何發展出自主性呢?有的孩子會因此缺少自信,擔心自己的想法不夠好,害怕自己的想法不受到認同。

  3. 父母活在對孩子的期待當中

    當父母過度聚焦於某些要求,可能忽略了孩子其他的需求。例如在我們的文化中,因為期待孩子有好的學業表現,而讓孩子長時間待在安親班,是很普遍的狀況;但孩子想玩的需求、想和家人在一起的需求等,都可能未被看見,或未得到重視。

如何幫助孩子,成為有自信的自己?

  1. 看重「了解孩子」的重要性

    想要被別人了解,是人很重要的心理需求。孩子需要父母對他感到興趣,想要了解他。孩子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想要什麼?當父母努力的去了解孩子,孩子也在與父母的互動當中學習探索和了解自己。

  2. 尊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

    孩子都有倚靠和自主的需求,對於青少年而言,自主性的發展就愈發顯得重要,需要父母給予更多的空間。在親子溝通中,可以給予孩子表達不同想法的空間,並且願意傾聽他的想法。孩子的自我表達受到了解和鼓勵,自我就能夠漸次的發展開來。

  3. 給予孩子自我探索的空間

    青少年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有時候想要得到父母的建議,有時候需要父母給予他一個空間,讓他能夠感受自己的感受、了解自己的想法,慢慢的釐清自己怎麼了,為自己的問題找到出路,開始建立自己的獨立性。

如何權衡對孩子的照顧、教導和放手,並且隨著孩子的年紀發展有所調整,對父母來說都是不容易的功課,期待本篇文章能夠開啟一個思考的開端!

作者介紹
張嘉真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
工作單位/職稱
旭立諮商中心 臨床心理師
經歷
天主教永和耕莘醫院 兼任臨床心理師
臺北市立婦幼綜合醫院發展遲緩兒童評估鑑定中心臨床心理師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科兼任講師
新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科約用臨床心理師
專業認證
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證照
專長
兒童遊戲治療
青少年諮商
年輕成人諮商
親職諮詢
證照字號
心理字第000277號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