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題

「別跟爸爸說我想見媽媽⋯⋯」高衝突家庭讓孩子變成「雙面人」?

作者
李佩樺

【感謝故黃琇娟女士贊助本專欄文章稿費】

在嚴重衝突的家庭中,許多孩子常常會對父母隱藏、壓抑自己對於另一方的情感與思念,陷入「說出真實的感受另一方會討厭我、不要我」的焦慮,導致表達與內在感受不一致,對身心影響極大,還被誤解成「雙面人」⋯⋯父母應該怎麼做,讓孩子安心說出內在想法?

 

文|李佩樺社會工作師

幾年前因著工作的關係,與一位初入小學的喬喬進行個別面談。過程中我們討論了不少他對於探視媽媽的想法,到最後他告訴我,千萬別把他「想見媽媽」的想法告訴他的爸爸。聽完雖然有些訝異,卻也對於小小年紀的喬喬感到有些憂心,心想,無法一致表達自己的心情與隱藏真實想法的狀態,未來勢必要經歷一番辛苦的過程。

然而,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好奇,喬喬為何要隱瞞自己想見媽媽的心情?我想理由很簡單──由於喬爸喬媽其實有嚴重的家庭衝突,從小目睹暴力的喬喬,當然很難輕鬆自在的對爸爸表達自己的心情與想法;而講出爸爸想聽的話,也是喬喬當下獲得安全感的來源。可想而知,長期在觀察爸爸、講出大人想聽的話時,勢必要隱藏、犧牲與壓抑自己對於媽媽的想念與母愛的渴望,進而造成喬喬被誤解有二種態度、「雙面人」的假象。

長期處於在目睹暴力情況下,對兒童身心發展的影響極大。根據潘國仁(2012)研究指出,子女在目睹婚暴衝突時的情感反應包括:恐懼、憤怒、擔憂、焦慮、被忽視、矛盾及絕望想死的念頭等。因此,孩子內在對於矛盾心情與從心底衍伸一種莫名的擔憂、焦慮感,都會容易讓孩子陷入「如果我表達了真實的感受與想法,另一方就會不愛我,甚至討厭不要我」,也因此很自動化的把自己真實的感受給隱藏起來。

另外,Gardner(2002)表示,當父母一方在孩子面前詆毀、誹謗或辱罵另方父母,且有意無意以教導式言語,嘗試對孩子洗腦,改變孩子對另方父母既定的印象,增加孩子對另方父母敵視與憎惡,此行為便稱為「父母離間症侯群」。然而,隨著孩子愈來愈大,當他發現被離間的父母,並非像同住的父母所說的如此十惡不赦時,內心的矛盾與衝突感將更為強烈,同時也害怕將自己的真實感受表露出來會發生什麼。有些兒童甚至因為長期的目睹暴力影響,逐漸麻木的身心狀態,也使其難以察覺到自己真正的感覺。

有鑑於上述情形,當兒童不一致的表達內在感受與心情時,便一點也不奇怪,父母會有「孩子像雙面人」的想法也很自然的流露出來。然而,孩子為獨立個體,會有自己的感受與想法,並非父母拿來爭奪或是工具與籌碼。如何陪伴與引導孩子放心的說出心中的感受,以及建立穩定且友善的探視機會與空間,是父母的重要責任。

 

邱憶晨(2016)在實踐合作父母的藍圖中指出,合作父母需要訓練,同時也需要個人的空間處理過往的創傷。因此,即便父母在家庭暴力中的衝突,勢必有自己所需要處理與自我照顧的議題,但仍須尊重跟父母一方或雙方分離的兒童,有與父母固定保持私人關係及直接聯繫的權利(引用自兒童權利公約第9條第3款)。

父母處在家庭暴力的情形下,確實也是受害者。然而,當孩子處在年幼的時期,他們的權利也多仰賴父母的協助才能完成,因此,認真傾聽孩子的需求,並且尊重孩子的選擇,是父母所能夠做的。若能更用開放的態度與站在孩子的角度來回應,使孩子放心的說出心中的感受,慢慢的,當孩子感受到被理解以及講出真心話是安全之後,才能夠逐漸的吐露更多內在的想法。

最後,也請別擔心孩子與沒有同住在一起的父母關係愈來愈好;相反的,如果雙親能夠彼此補足在親職上的功能,反而能使孩子在合作與友善的共親職下順利且健康成長。

 

*故事內容均已改編化名,若有雷同純屬巧合

作者介紹
李佩樺
學歷
嘉南藥理大學
工作單位/職稱
財團法人旭立文教基金會 /社工師
經歷
1.台北市北投單親家庭服務中心
2.新北市馨圓單親家庭服務中心
3.新北市社區保母系統/弱勢兒少服務方案
4.高風險家庭服務
5.旭立基金會
(1)未成年子女會面交往與交付服務
(2)男性性侵資源中心
(3)白絲帶學習中心
(4)家暴防治-認知處遇教育擔任處遇人員
專業認證
社會工作師
專長
溝通技巧、家庭暴力、親子關係
證照字號
社工字004782號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