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題

孩子的不安感從何而來?心理師給父母6提醒

作者
張嘉真

【感謝故黃琇娟女士贊助本專欄文章稿費】

從嬰兒開始,孩子成長過程中就倚賴父母的照顧,除了身體上的照顧,心理上的安全感需求更對整體發展有深刻的影響。許多因素、情境都可能讓孩子有不安全感,臨床心理師提醒,父母可以多檢視自己與孩子的互動,並提供能培養孩子安全感的方法。

 

文|張嘉真臨床心理師

 

小一的小傑是一名聰明的男孩,他在學校鮮少跟同學說話互動,上台表演的時候會整個人呆住腦筋一片空白;小三的阿琪總是拖延寫功課,寫功課的時候難以專注,以至於常常遲交功課。

上述孩子的問題看似不同,但是若了解孩子心理,以及孩子的成長過程,都可以發現是孩子以不同的方式在表達內在的不安全感。

 

孩子的安全感是如何發展出來的?

嬰兒需要倚賴父母的照顧,包括身體和心理的照顧。在身體需求方面,嬰兒需要母乳或牛奶的餵養,適當的身體清潔等。在心理需求方面,嬰兒需要父母的擁抱,花時間陪伴他,和他一起玩遊戲,和他有情感的交流。另外,嬰兒也需要父母了解他的需求和感受,回應和滿足他的需求。

父母持續與穩定的陪伴,給予嬰兒夠好的照顧,嬰兒會感覺自己是可愛的,被父母喜歡的。孩子可以帶著足夠的自信來進入世界。反之,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可能將不安全感帶入不同的關係或情境當中,像是前面例子中的小傑害怕和同學互動一般。

 

孩子的不安全感和什麼有關?

哪些因素可能影響讓孩子有不安全感?因為篇幅有限,僅僅列出部分常見的因素:

  1. 父母對於孩子有過多的責備或體罰:父母可能在孩子犯錯,或者表現未達期待的時候,在怒氣中斥責孩子。當父母對孩子有過高的要求,將懲罰視為解決問題的方法,會讓父母更常責罰孩子。

  2. 父母忽略孩子自主性的發展:父母可能要求孩子照著他們的期待去做,不允許或責備孩子表達不同的意見。孩子為了避免父母生氣,因而壓抑自我表達,照著父母的想法去做,自信心卻因此無從發展。

  3. 父母很少陪伴孩子:將嬰兒委託保母或親戚照顧,父母總是忙著工作或家事,或者不知道陪孩子玩的重要性,都可能減少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孩子會想為何父母總是不在,或者放他在一邊,尤其是天生氣質較為敏感的孩子,可能會猜想是否自己不夠好,父母不喜歡他。

像前面的例子中的阿琪,小時候只在週末才能見到父母,與父母分開時總是大哭大鬧,內心發展出的不安全感呈現在學業上面,太擔心自己答錯題目,父母會不高興,而出現逃避和不專心的行為。

 

如何培養孩子的安全感?

  1. 以溝通鼓勵代替懲罰:首先父母需要反思為何經常責備孩子?或許是對孩子有過高的期待,即使孩子已經有不錯的表現,父母還是覺得不滿意;或者父母傳襲過去被教養的經驗,習慣性的用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當父母找到問題癥結點,才能進一步思考要如何改變,也許是調整對孩子的期待;也許是停止打罵,多一些溝通和鼓勵。

  2. 鼓勵孩子自我表達:當父母過度要求孩子聽從他們的想法,即使想法的立意是良好的,卻可能傷害了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總是試著去符合父母的期待,以獲得父母的肯定,而非累積表達自己的信心。孩子信心的發展,需要父母用傾聽、討論和鼓勵來灌溉。

  3. 在現實可行的狀況下,父母盡可能的撥出時間陪伴孩子:將孩子託給保母照顧的家庭,如果是週末接孩子回來,可以改成每天接孩子回來,減少孩子等待見到父母的時間,對孩子來說會容易一些。孩子很喜歡父母陪他們一起遊戲互動,像是陪孩子玩球,或是為孩子講睡前故事,都會讓孩子感到自己是被關注、被愛的。

作者介紹
張嘉真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
工作單位/職稱
旭立諮商中心 臨床心理師
經歷
天主教永和耕莘醫院 兼任臨床心理師
臺北市立婦幼綜合醫院發展遲緩兒童評估鑑定中心臨床心理師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科兼任講師
新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科約用臨床心理師
專業認證
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證照
專長
兒童遊戲治療
青少年諮商
年輕成人諮商
親職諮詢
證照字號
心理字第000277號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