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參加一位朋友的婚禮,新郎致詞時,對新娘深情款款地說出兩人從交往到決定結婚這一路的心情,說者動容,新娘眼光泛淚,台下的賓客共同感染這王子公主的幸福時光。一旁的伴娘則感動地說「天啊,好想結婚哦!」同桌兩位已婚人妻聽到伴娘的感言,立刻對看彼此大喊千萬不要衝動,引得同桌友人們會心大笑。
最近,串流平台Netflix上討論婚姻現實面的台劇「童話故事下集」一播出即引起未婚、已婚朋友們的熱烈討論。童話故事總是收在公主王子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而真實生活中,當愛情中的激情,變成承諾過後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原本的粉紅泡泡濾鏡褪去,現實中的各種摩擦正挑戰著兩人的價值觀、對關係的信任感與安全感。
當關係出現意想不到的變化時,會觸發人們內在的依附需求,並在壓力情境下引發真實的「戰或逃」反應。
看完這部台劇後,讓我想到曾經合作過的一組個案—小安夫妻。小安來諮詢時表示,開始新婚很甜蜜,每天都期待能和先生享有下班後的兩人時光,然而,近期先生卻因為經常加班,導致相處時間明顯減少,而擔心兩人漸行漸遠的小安,不安感愈來愈重。
某天,小安忍不住質問先生,「為什麼又加班到這麼晚?」先生則一臉疲態又不耐地表示,「最近公司事情就是比較多,我也不想加班啊,一下班就衝回家了,你是什麼態度。」接著走入房間,留下原地流淚的小安。
在這個例子中,小安因為先生的工作時間變長、兩人相處時間變少,進而對關係感到不安,並害怕關係變質,因此內在對於依附需求的警鈴大響。為了安撫自己,小安確定自己在先生眼中仍是重要的,並嘗試想和先生溝通,表達自己期待能和對方有多一點相處時間的需求。
小安面對關係中的壓力,採取的是「戰」的反應,以看起來攻擊、質問的語氣詢問先生為什麼一直加班。而另一方的先生,原本下班後想趕快回家陪伴小安,但當感受到被指責時,內心可能會覺得被誤會、委屈,進而觸發依附需求,產生「無論怎麼做都不夠好」、「得不到小安的肯定」,甚至覺得自己無法經營好這段關係的挫敗感,因此採取「逃」,選擇躲回房間,拒絕溝通。
大部份的伴侶都同意「溝通」是重要的,但在生活中卻常不知道如何有效溝通。就像小安一樣,心理想的和講出來的話聽起來天差地遠,無形中加深了彼此的溝通挫折;也可能像小安先生一樣,覺得「講了也沒有用」,而選擇沉默、逃避,並拒絕溝通。當溝通變得無效或具殺傷力時,反而愈溝通愈消磨雙方的愛與親密感。
這幾年在協助伴侶練習良好溝通時,我常引用情緒取向治療(Emotionally Focused Therapy, EFT)大師Sue Johnson所提出安全互動關係中3個重要的元素「ARE」
──可親性(Accessibility)、回應性(Responsiveness)、投入度(Engagement):
伴侶間的溝通不是一股腦的把自己想說的都直接說出來,更重要的是,先如實面對自己在未被滿足的依附需求中,所產生的受傷的情緒,讓溝通不是只停留在表面上的爭執,並透過「ARE」3要素幫助伴侶在衝突與誤解中,找到情感上的連結與支持。
小安在伴侶諮商中,練習試圖把自己對於關係變質的恐懼表達給先生,「我知道你加班也是不得已的,我也不想無理取鬧,但一想到相處的時間變少好多,我就好難過,我不知道怎麼跟你說才好。我也很不喜歡我們吵架你就直接回房間,這讓我覺得你真的可能會離開我。」
先生聽到小安不再那麼帶刺的分享,防衛的態度放下很多,轉向小安真誠的牽起小安的手回應小安(投入度)。
「我很願意聽到你跟我分享你的心情(可親性),聽到你因為我們的相處時間變少,而擔心我們的關係,我也很難過,我也在想怎麼樣可以調整工作時間及早一點回家(回應性),但最近這個過度期,我還在學習怎麼平衡工作,以及和你相處的時間……」
分享完彼此心情的小安和先生都覺得輕鬆了一點,也覺得兩人的距離更靠近一些,兩人的依附需求在彼此身上獲得一些滿足,小安內心的擔憂緩和很多,終於聽懂對方想要表達的是什麼。
婚姻或許不是童話故事,小安和先生未來也一定會因為別的事情爭吵,但兩人已學會溝通不能只集中爭執一些小事,而是要真誠表達自己的感受,並勇於接住對方的情緒。讓溝通發揮效果的是,兩人在關係中的可親性、回應性和投入度,只有感覺到對彼此的尊重與同在,才能共同度過婚姻關係中的各種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