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的聚會中,感情生活始終是最熱絡的話題,也不時聽聞朋友抱怨伴侶與異性有不適宜的肢體碰觸,甚至做出沒有邊界感的行為。而當朋友與伴侶反映時,對方總會給予「我又沒有那個意思」的答覆,甚至被對方怪罪太小心眼。
即便知道伴侶真的沒有其他的意思,但當事人就是會在意,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如果你想認識「邊界感」的影響力,這篇文章將陪伴你一同思考。
我很喜歡一位Youtuber如此形容「邊界感」,他說:「邊界感是一個人尊重自己及尊重別人的方式。」每個人有不同的成長環境,抱持著不同的人生經驗,必然會有不同的價值觀與生活習慣,於是如何尊重及處理個別差異,便成了關係經營中很重要卻不容易的核心。
在親密關係中,兩人對於邊界感的認知差異時常會引發衝突,進而導致關係變得緊張,甚至進展成無法溝通的狀態;邊界感的差異,也可能演變成伴侶單方或雙方不斷犧牲自己以配合彼此的相處模式,進而導致關係失衡。
至於該如何面對「邊界感」的差異?累積了觀察諸多伴侶相處的經驗後,我整理出以下3大要點,希望能陪伴讀者,有助於維繫你與伴侶之間的連結。
伴侶溝通演變成衝突的關鍵,大多是因為表達自己時對方的回應不如預期,進而產生負面的心情及反應。相對地,自己的回應也可能引發了對方的不愉快,因此形成負向循環,演變成各說各話和權力鬥爭的衝突。爭取自己的需求是人的本能,不過在溝通協商時,不只是說出自己的需求,更需要聆聽。用心聆聽伴侶的需求,才能在彼此的需求中找到共識。
接納和尊重是因應差異最重要的一環,但要做到並不容易,由於人們容易受到習慣的影響,因此我們需要有意識地練習。當大家做出新的練習後,一定要不厭其煩地提醒自己「需要時間」。若多次練習尚未成功,請溫柔地提醒自己即可,對自己過於嚴苛只會造成負面影響。
關係永遠不會是一個人要面對的事情,是互動而來的結果。近期時常聽到許多人提到,伴侶應該要去面對自己生命帶來的議題,由於無法幫上伴侶的忙,認為那是對方需要努力的功課。
進入親密關係時,每個人都帶著過往所經驗的傷害,因此和伴侶互動時必然會喚醒那些傷,進而觸發過往的心情和慣性的應對模式。然而,關係是兩人互動而來的化學反應,因此重點從來不是誰對、誰錯的爭辯,而是一起合作邁向兩人想要維繫的親密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