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問自己:你很努力做好每一個角色,但針對「自己」這個角色,你覺得你做了些什麼呢?
今年45歲的婷婷是公司的小組長,經常得應付大主管的要求與期待,每天總是戰戰兢兢,非常努力,且不敢強求下屬,深怕他們對她不滿,因此很多工作只能自己承攬。
下班後,因為先生正值事業衝刺期,無暇幫忙分擔家務,所以婷婷只能獨自照料兩個孩子。而看似能休息的假日卻得分配給婆家和娘家,每天像個陀螺轉個不停,很難有喘口氣的時間。
更糟的是,婷婷發現最近對先生和孩子特別沒耐性,變得容易生氣,也常想到工作的事就焦慮、失眠、胸悶、喘不過氣,但去檢查又沒生理問題。四處碰壁的她因此來到諮商中心求助。
心理師:「你很努力做好每一個角色,不管是媽媽、太太、媳婦、女兒、主管、員工,你都盡力了,但針對『婷婷』這個角色,妳覺得妳為她做了些甚麼?」婷婷沉默一會,無聲的掉淚了。
婷婷:「我發現這輩子好像都在為他人而活,沒有認真去想過自己真正想要甚麼?唉~活著好累喔!」
原來,婷婷生長於一個重男輕女的傳統家庭,上有姊姊下有弟弟,身為中間的她得有好表現才能被父母看見,如果做不好就會被批評指責,因此婷婷努力讀書力求表現,讓父母以她為榮,現在的她也確實是家中學歷最好,工作成就較高的孩子。
不過因為成長過程習慣順應他人、符合他人期待,導致現在不太會拒絕他人的要求,也很在意他人眼中的自己是否表現得好。
如果婷婷的故事和你產生共鳴,或許正是個重新檢視自己的時刻,試著想想如何多找回自己一點?
在「角色」上的好與不好,往往來自自己的評價,而非他人給予。
小時候,不會因為沒考100分老師就認為你是不乖的學生;一次沒達到媽媽的期待,媽媽也不會認定你是不孝順的孩子。長大後,如果小孩因為玩手機遲遲不睡覺,生氣怒吼了他,孩子也不會永遠覺得你是壞媽媽,或是即便這個月績效沒有達到主管的期待,主管也不會從此認定你就是個不認真的員工。
因此你可以降低標準,告訴自己「我盡力了」、「我做到70、80分就好」,這樣才能減少自責與愧疚感。
當不再強求自己成為完美、不再那麼在意他人的眼光,才能更敢於拒絕他人,並為自己空出更多自我空間。
就像當小孩太習慣透過家長幫他找衣服時,家長就得訓練他自己整理衣櫃了(內在信念:我依然是個好媽媽,目的是訓練孩子獨立性)。
或是當下屬跟你抱怨工作做不完時,你得讓他知道這是他的工作,並要求下屬自己努力去完成,而非幫忙他善後(內在信念:我相信自己仍是個好主管,我必須讓員工為自己負責)。
勇敢表達自己的需求或表現脆弱、做不到,並非一件丟臉或糟糕的事。選擇不表達,別人不會知道你需要甚麼,反而會覺得甚麼事交給你都沒問題,那你身上的重擔只會越來越多。
如:工作一整週後,假日想在家休息,不想回婆家,你可以跟先生說明,先生可以選擇自己或帶小孩回去。(內在信念:我做個70分的媳婦就好,不強求當90、100分的好媳婦。)
常聽到「要多愛自己一點」,卻也讓人困惑,甚麼叫做愛自己?以婷婷來說,活了40多年才發現好像得為自己做點甚麼,卻不知道如何改變。其實,光是「覺察這個感受」就是好的開始,如果能做到上述三點,就是開始為自己而做、為自己而活了。
當為自己空出時間和空間後,才有心力思索與體驗自己喜歡或想要的事。
在忙碌的生活中,每天空出屬於自己的10~20分鐘,好好享用喜愛的音樂,或是泡澡、放空、練瑜珈等。「愛自己」就是做喜歡的事,感恩生活中的小確幸,使心中感受幸福與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