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題

好想回家—排解年節回不了家的存在孤獨

作者
郭溥

「我今年回不了家」或是「我已經沒有家可以回去了」是近年越來越常從來談者口中聽到的議題,他們的話語總有著無奈與孤單。

春節是華人備受重視的日子,此文化最常見的是一家團圓共歡新故歲,談談一年來的酸甜苦辣。

然而這個多數人習以為常的日子裡,總會有人因為種種原因,處於無法在除夕夜返家,甚至沒辦法找人團聚,只有自己和帳裡殘燈一起吃著晚餐的畫面。

「我今年回不了家」或是「我已經沒有家可以回去了」是近年越來越常從來談者口中聽到的議題,他們的話語總有著無奈與孤單。古人吟詩作賦時,便常有抒發難以返家的惆悵,現代人也因為各式各樣的原因,處於無法回家或有家歸不得的處境。

有的人進入婚姻後無法回到原本熟悉的家,只能在夫家過年;有的人因為親友長輩過世,已經沒有可以再回去的長輩家;有的人因為自己的身分或角色認同,難以被原生家庭所接納;有的人因為工作崗位在過年期間仍有須完成的責任,只能在家庭跟工作中無奈選擇。

這背後有著說不完的故事,也有道不盡的寂寞與失落。如果你也是其中之一,我們並不孤單,遊子們感受到的寂寞及無奈,是我們需要調適與排解的。

故鄉今夜思千里,為何我們心轉向淒然呢?

春節團圓是重要的文化象徵,然而一件事情的意義從來不是一成不變,想念熟悉的家人、生長的故土是再正常也不過的事情。

然而這幾年除了團圓的氣氛外,也多了在社群媒體中流竄的焦慮,如:各式各樣回覆親戚的教戰手冊、一月離婚潮或是節慶症候群等等,這些集體情緒都提醒著我們需要花時間反思這份寂寞。因為當春節團圓的文化符號、期待闔家歡樂的刻板印象綜合社群媒體的焦慮後,會加重「如故鄉今夜思千里,自己獨在異鄉作客的淒然之感」。

面對回不去的遠方,找到能一同分享的夥伴

人的孤獨與生死一樣是必然的。與他人的分離也是成長過程中必然會發生的事情,分離不盡然只是物理及距離的分離,有時更是來自於心理的隔離及只能想念的天人永隔。家能是避風港、歸處,是因為與人的關係與連結。回不去的遠方,背後有的不只是寂寞,更可能是對於家庭的失望,抑或是對於親人離世的沮喪。這些創傷經驗會讓我們有景物依舊,但物換星移的複雜心情。

與自己的關係是最重要也最緊密的一種關係,然而當我們無法像心理學家Rollo May一樣「毅然地」承受存在孤獨時,請好好向可以同理我們處境的夥伴求助吧!情緒的接觸與融合,是重要的自我照顧與情緒急救的方式。

透過諮商消化無法咀嚼的孤單,或透過參加有類似處境的支持團體與工作坊,好好表達有助於抒發相思之情,有時聽聽他人的處境,也能成為另外一個孤獨靈魂的浮木。我們不會是人群的孤島,唯有好好被支持,才有力氣面對空蕩蕩的房間。

「關係是一切的起源」,每一份想念與寂寞的背後都反應著我們對關係的需求、對珍視他人的想念、對此時此刻的惆悵與孤單、對某些關係無比的在乎。

存在孤獨與渴望連結也不會只有過年才存在,它一直都在我們心中,因此無須等到過年見到面才能表達。好好把握當下,和我們彼此珍視的人在一個大家都容許的時刻敘敘舊,互道彼此的想念。

作者介紹
郭溥
學歷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 碩士班
工作單位/職稱
旭立文教基金會 社會工作部 專任個管心輔員
旭立諮商中心 諮商心理師
經歷
臺北市社團法人好街角研究社 理事
臺北市財團法人婦女救援基金會 研發部專員
三重社區大學 團體課程講師
社區兒少據點/長照據點 團體帶領
專業認證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證照
理情行為治療(REBT)專業訓練
專長
情緒與壓力調適、生涯發展與規劃、家庭與親密關係、人際關係、運動員諮商
證照字號
諮心字第4895號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