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versity of Florida Specialist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Florida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Master of Education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健康心理諮商 教育專士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健康心理諮商 教育碩士
一場會議中的玻璃心
「那場部門會議,當我的報告數據被指出錯誤時,真有種心碎的感覺。被當眾指責的那一刻我既羞愧又尷尬,只想要瞬間消失。那一幕在我腦中不停重播,讓我懷疑自己的能力,彷彿一切努力都被否定了。」
這樣的場景,是否也感同身受?許多人都曾因為他人的一句話而耿耿於懷,因此掉入負向情緒的深淵。在這個時代,焦慮仿佛無處不在,讓我們心力憔悴。這時,「鈍感」則像是一種讓自己平靜的力量。透過鈍化那些無關緊要的聲音,使自己不走心也不糾結,是我們在這個時代需要培養的心理能力。
什麼是鈍感力?
「鈍感力」的概念,最早來自於日本作家渡邊淳一的著作《鈍感力》。他認為,當人對周遭人事過於敏感時,就會容易陷入過度反應與情緒內耗的困境。日本心理學家植西聰則對「鈍感力」有更進一步的解釋,他認為鈍感力是一種「選擇性專注」的能力,透過心理上的篩選,忽略無益自己的意見,並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很多人以為鈍感力等同於冷漠、不在乎,事實上恰恰相反。擁有鈍感力的人並非不關心他人,而是懂得忽略外界的無意義批評,將精力放在真正有價值的事物上。擁有鈍感力並非讓我們跟外界隔絕,而是讓我們在複雜的環境中,依舊有能力保持內心的平靜。
四方法培養鈍感力
鈍感力雖然看似難以掌握,但其實透過一些技巧和練習,我們能一步步地培養出屬於自己的鈍感力。
對他人鈍感,對自己敏感
過去,我們可能過度依賴自己的敏感,敏銳地捕捉他人言行的訊息,並為了適應環境不斷調整自己。這種敏感往往導致我們身心疲憊。在這個焦慮蔓延的時代,我們反而需要對他人鈍感,對自己敏感。透過關注自己身體的狀態和情緒變化,聆聽它們所傳遞的訊息,將自己放在生活的核心位置。這樣一來,我們才能在充滿壓力的世界中,築起一片屬於自己的寧靜空間,擁抱內心的安穩與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