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題

找回對身體的愛,失去器官的前一晚,我不再害怕 ─手術前後與身體的親密對話三秘訣

作者
林彥妤

手術是治癒疾病的途徑之一。儘管隨著更具人性化醫療設計,仍是很難柔化手術刀劃入身體空間所具有令人忐忑與恐懼之侵犯性。或許在手術前試著溫柔地和身體對話,讓身體熟悉因手術迎來的刺激,緩解身體對手術的驚嚇,是因應疾病很好的起點

 

秀秀乳癌手術前的內心悄悄話

    以秀秀在左乳房發覺有一塊3.2公分大的腫瘤,在醫生細針檢查中確定有侵犯性癌細胞為例:

 

    秀秀在手術前一晚,躺在病床上回想醫生對明天手術安排的說明:若冷凍切片和淋巴前哨觀察釐清無擴散的跡象且腫瘤的位置又不太靠近乳頭,則可做保留手術;不然,得有心理準備做全切除手術以免除第二次手術。她雖有擔心,仍能以感恩取代自我責備和自己的身體的對話。秀秀對左乳房說:

 

    “我實在很愛妳,有時光看妳你那渾圓的形狀就覺得好美,對不起,我沒有辦法遏止癌細胞的發生,謝謝妳堅守崗位到最後一刻即將要退場休息,我們會記得妳的甜、妳的美、妳的善…”在向左乳房道愛、道歉,道謝和道別之後,秀秀也貼心地安撫著身體的其他部位說:”明天會有一個雪亮的手術刀進入我們的身體,請大家不要害怕,它是來幫助我們移除癌細胞,使我們活得更健康,不是要來傷害我們的…”以緩和手術的震盪。

 

術前與身體親密的對話好處多多  

    就如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曾說: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在於尋找新風景,而是擁有新眼光。上述秀秀手術前的內心悄悄話是透過積極想像與器官組織對話。藉由與身體一起哀悼即將失去重要器官的失落,涵容(holding & handling)手術引發的驚恐,引導身體如何解讀將迎來的手術的刺激,手術中身體通過神經輸送訊號回報大腦目前是安全的狀態,有助於降低因手術未被處理的害怕轉為長期的焦慮之機率。

 

與身體的親密對話三秘訣

 

  1. 例行性保養身心平和與放鬆狀態的基本功不可少:實徵研究發現正念(mindfulness)或其他放鬆練習共同點都在於將注意力放在某一點(focusing,如觀察呼吸) 的自己覺察,讓其他不需專注的地方隨之放鬆。身體放鬆狀態除了讓身體以最省力的方式執行任務,也擴展心理可工作的空間。當大腦判讀目前的狀態是安適,不會啟動危機應變模式,自然可以更從容地回應(responses not reactions)。
  2. 以不帶任何預設框架的態度面對「自己的不知道」:面對手術或失去身體的某一器官或功能時,沒有人是全知全能。允許自己「不知道」,進而驚奇地發現自己不知道的「自己的不知道」比自己知道的「自己的不知道」大很多很多很多。。。疾病不單只是外在病源或內在體質進入某種脆弱狀態,也可能是睿智的嚮導引導我們留意內心無法表達的渴望或是難以再壓抑的衝突(如不堪負荷又不愉快的關係)。原來,生命豐富得可以去面對身體的貧瘠,心靈自由到可以忍受束縛。
  3. 開放接受外界適宜的關懷和支援:因應疾病的威脅當中,不只藉由身心連結,也將個人的孤島與外界適宜支援連結成生命的共同體,強化我們的生命韌性(resilience)。若您願意也可以讓您信任的心理專業人員陪伴您一起理解與耙梳失去健康或器官之心情,學習新的眼光重構自己的心靈世界,免除不必要的折磨與痛苦。

 

    從身體與心理是彼此關聯、相互作用的觀點,影響療癒的相關因素不只在疾病的嚴重性或是確保無症狀就好,也與病人如何看待手術造成身體型態與功能改變和發展因應疾病和重拾健康更有效的策略息息相關。邀請您如文中的秀秀溫柔地與身體對話進而和身體建立更親近的伙伴關係。在這康復旅程中,祝福您不只熬過來了,也重拾身體安適與內心的平安。

作者介紹
林彥妤
學歷
美國百歐拉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Rosemead School of Psychology, APA-full-Accredited since 1980s)
臺灣大學(NTU)心理學碩士/學士
美國百歐拉大學 組織領導學碩士(Biola University, Master of Organization Leadership)
工作單位/職稱
旭立諮商中心 臨床心理師
經歷
臺北醫學大學學生輔導中心/通識教育中心 專任副教授
(TMU associate professor; clienteles mainly intl. /medical students)
美國正道福音神學院教牧協談研究所 兼任助理教授(TAS-Accredited)
美國Reiss-Davis Child Study Center (since 1950s) 博士後研究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Program in Clinical Psychology)
美國San-Bernardino County Department of Mental Health專職實習
(APA-full-Accredited clinical psychology internship program)
臺灣大學 學生輔導中心 專任輔導老師(staff therapist at NTU)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前臺北市立療養院)專任臨床心理師
2006年美國加州執業心理學家(博士級,License Number: PSY 20948)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兼任副教授
專業認證
美國加州執業心理學家(博士級,License Number: PSY 20948)
(Licensed Psychologist, State of California, 2006)
台灣臨床心理師認證(民77年,心理字第000675號)
副字第045134號(教育部定副教授,臺北醫學大學)
(Certified Associate Professor, Ministry of Education, Taiwan)
助理字第020751號(教育部定助理教授,臺北醫學大學)
(Certified Assistant Professor, Ministry of Education, Taiwan)
講字第32981號(教育部定講師,東吳大學)
專長
專業人士顧與問(mentoring)如醫療、科技、金融業 之職場僵局解套與培力(empowerment)
生涯規劃(整合社會文化生態系統觀與個人夢境之深層心理的評估)
優化高潛力而低成就孩子之脫穎而出之親職工作
伴侶諮商(適配性評估、協商差異的藝術、外遇過後之重生)
男性的自我成長與情感和婚姻議題
失落悲傷和憂鬱,焦慮恐慌,飲食障礙與癌症之心理復健
心理工作者之專業督導
證照字號
心理字第000675號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