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題

主管不重視我?覺得被打壓?專家教職場4狀況應對技巧

作者
林靜君

1995至2010年出生,這群被媒體稱為「Z世代」的年輕人,是目前職場的最新生力軍。不過這群新進員工也面臨諸多質疑,諮商心理師提出因應解方,及早適應。

手機鬧鐘鈴聲響起,Jeff躺在床上掙扎著要不要起床,畢竟早上6點多才睡著,現在又要馬上出門上班實在太痛苦了。

Jeff在校時表現優異,今年剛入職場充滿抱負,公司強調創新,他提出許多改進方案主管卻沒積極回應,覺得能力被否定。為了不讓同事看輕,Jeff常常自己一個人努力解決問題,卻聽到資深同事揶揄說:「啊,就Z世代,難搞。」他超不爽自己被貼標籤。每天在網上看到朋友們生活各自精彩,讓他懷疑自己的選擇,龐大的壓力也使他沉迷電玩而導致失眠,生活陷入一片混亂。

Jeff焦慮、挫折、困惑、茫然的心情以及反應,與我近幾年在企業員工諮商遇到的新鮮人幾乎如出一轍。藉此,整理一些新進員工常有的質疑及因應解方與大家分享。

狀況1:主管不重視我的表現,忽視了我的努力

不知道自己的表現如何而心生不安,幾乎每個新鮮人都曾有過這種心情。不過1995至2010年出生,被媒體稱為「Z世代」的年齡層,是目前職場的最新生力軍。他們成長於強調愛與鼓勵的教育環境,一旦做完事沒有被肯定就容易忐忑不安,並質疑自己「是不是哪裡出錯了?」、「我有哪裡沒有做好嗎?」

由於找不到具體的答案,就選擇向內歸因者覺得自己不夠好,或對外歸因者覺得主管對自己有意見、不欣賞自己、前輩不幫忙而萌生挫折感。但是主管的成長背景有可能是在考試要100分,少1分都是錯的環境,抱著把事情做好是本分的觀念,並抱持著既然沒有錯誤,就不需要特別指出的想法。

主管沒有積極回應可能代表沒有問題,不見得是忽視。因此,當Z世代的夥伴懷疑「主管對我有意見」、「主管不欣賞我」時,先冷靜下來想一下,這是主觀的感受,還是客觀的事實?

狀況2:害怕評價,不敢開口求助

害怕開口問了蠢問題,擔心別人看破自己手腳,寧可自己悶著頭做而不想求援。這種做事方法吃力又不討好,職場講求團隊分工合作,若有問題不敢問,等於遞延解決問題的時機,直到拖到事情難以挽救時才承認,這是在引爆自殺炸彈。

資深同事對公司文化與業務內容比較熟悉是正常的,笑話新人是對方格局狹小與人品差,不是你的問題。不懂就問,千萬不要「不懂裝懂」,這需要付出的代價一點都不值得。相反地,承認自己需要幫助,會給人坦白誠實的印象,有助於建立信賴感,這是新人紅利。

記得開口之前要先做功課,先有自己的思考、想法,能明確表達需求。在網路上貿然開口當伸手牌都會被砲轟了,如果在工作場域不預先做準備,當然會被冠上想不勞而獲的白目仔形象。

狀況3:覺得被同事欺生,自己被打壓

職場既合作又競爭,個人績效與團隊合作難免衝突。如果在看待職場競爭的現實時,認為自己被打壓會容易將自己放在被動、受害者的位置,反而狀態會每況愈下。但如果把職場視為良性競爭的場合,則會變得是主動而積極,並將焦點放在自己專業能力提升。當越專注在自己,他人的威脅就越淡化。

提醒Z世代,職場競爭並非全然是有你就沒有我的零和遊戲,反而互利互惠更能有好發展。主動在他人需要幫助的時候幫助對方,也才能在未來獲得支援。鼓勵大家多參與團隊活動和社交場合,試著融入同事圈,塑造自己是個能共同解決問題的人,同時建立良好的溝通模式,培養自己成為別人樂意幫忙的人。

狀況4:他人各自精采,只有我獨自悽慘

Z世代常在社群媒體看到同儕光鮮的一面,使自己焦慮並自我懷疑,其實這樣的焦慮只會陷於無謂的內耗。提醒自己社群媒體只是當事人願意呈現的局部,而不是全部。

自我內耗後選擇電玩紓壓卻影響作息,再因為作息失調影響工作的表現,形成惡性循環。要知道,培養良好的紀律,是要在職場脫穎而出的關鍵基礎。

看到同儕有成績會緊張是正常的,但如非洲諺語講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鼓聲」。

重點是要知道自己要到哪裡去,設定好目標,這能讓自己有方向感和動力。有明確的目標,就比較不會因到他人的表現而動搖心情。依照自己的進度走,比較不會慌亂。

最後也要接受「職業發展並非一步到位」,產業發展變動快速,保持開放的心態去學習,才能適應各種工作的複雜面。外在的環境無法掌控,但練就自己的應變能力,就能讓我們隨時應付挑戰。

作者介紹
林靜君
學歷
鍋裡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碩士
證照字號
諮心字第003156號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