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寒暑假就陷入親子關係惡化循環中,肇因於孩子沉迷網路。家長若能從辨識自己、了解孩子及運用「APP」3個步驟改善,讓親子關係更靠近。
小Q媽:「老師,只要一放假,小Q就跟手機形影不離,重點是叫他不要用手機態度就不耐煩,甚至回我哪個同學的家長都很自由,才不管小孩用手機或電腦,為什麼我要管這麼多?」
「難道我想管這麼多嗎?我還不是擔心手機會影響到他的眼睛及大腦?而且他太過沉迷的話怎麼辦?會不會一開學就收不了心?我真的好擔心,但愈擔心就會愈唸他,他又不喜歡我唸,但我就是忍不住啊!」
我:「哇!小Q媽,聽你這樣說,我猜你應該很挫折吧!你想要管小Q、提醒小Q都是因為很在乎他,對吧!」小Q媽一聽完,馬上紅了眼眶:「對,我覺得我怎麼做好像都是錯的!我可以怎麼辦?」
每年寒暑假或開學前後,總有像小Q媽這樣的家長來到諮商室。尤其是小孩沒有上學、在家時間變多,接觸3C的時間也相對變多。此時家長很容易像小Q媽一樣在乎孩子的健康、作息及發展,並衍生出許多內在的不安與焦慮。
家長通常表達出來的,會變成「不行這個」「那個不好」的規定,而孩子收到的是被責備、被否定的訊息,通常也不會有太好的回應,因此形成親子關係的惡性循環。
其實,這不一定是「網路成癮」的問題,很可能是孩子承受不住現實壓力,並選擇轉向到網路世界中以獲得某些紓解。如果能更認識孩子的內在世界,或許原本僵持不下的親子關係就會緩和。
以下分享的親職教養3步驟,給正在苦惱的家長化解煩惱。
先問自己面對孩子使用3C時心情如何?是擔心、苦惱、生氣、還是害怕?再進一步想想,你知道自己怎麼了嗎?以下歸納出父母關切的原因。
孩子喜歡網路世界是有原因的,他們的內在世界就像「拔河比賽」,網路與現實在兩端拉扯,看哪一邊能滿足內在渴望。用以下拉力及推力形容,就可以理解孩子為何能在網路世界開心到「廢寢忘食」。
透過前2個步驟,父母會釐清自己對孩子期待的合理性、覺察被影響的情緒強度、進一步理解孩子內在世界的拉扯動力。接著就會發現真正要關心的問題不是孩子的行為,而是孩子內心煎熬的拔河歷程。在此提供「APP」親職小技巧,好好回應孩子,遠離親子衝突的惡性循環。
我們活在網路世代,需要先肯定網路的價值。它提供孩子情緒調節的管道,至少讓在現實生活挫敗的孩子有個棲身之地。
若要知道網路對孩子的吸力為何,建議一起跟孩子玩電腦、看YouTube、聊聊網路流行,讓孩子知道你是想靠近關係的。
同理孩子的內在渴望非常重要,試著認識孩子在現實中發生的痛苦經驗。當時發生什麼事?孩子的心情如何?除了用3C調適自己心情外,有沒有用過其他方法?
其實,孩子可能都想「試」,但可能沒有人能討論,所以網路是「最快」可以找到人詢問的地方,才會一不小心變成孩子安全感或心理依賴的來源。
觸碰痛苦經驗需要慢慢來,起初孩子會不願意分享或不信任真實關係,但在家長多次嘗試後一定能讓他們感受到善意。因此,家長的耐心是讓孩子重新建立安全感的基礎。
如何改變孩子內在拉扯的動力?可能要從虛擬世界的吸引力去思考。觀察在網路世界中,哪些能滿足孩子的「歸屬感、成就感、愉悅感及價值感」,並盡可能從現實中增加類似的拉力,取代在網路世界所獲得的好處。
過程就像是疊積木,一塊一塊慢慢加,可以從孩子過去的正向經驗開始,例如喜歡吃東西、喜歡運動、看漫畫或做手工等。
和孩子共同完成活動後也別忘了彼此分享心得及回饋,以增加現實生活的親子連結。當現實生活中多了許多選擇,網路世界不再是「唯一」,也比較不容易依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