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題

孩子沉迷網路怎麼辦?3步驟輕鬆化解親子緊張關係

作者
鍾宜伶

每到寒暑假就陷入親子關係惡化循環中,肇因於孩子沉迷網路。家長若能從辨識自己、了解孩子及運用「APP」3個步驟改善,讓親子關係更靠近。

小Q媽:「老師,只要一放假,小Q就跟手機形影不離,重點是叫他不要用手機態度就不耐煩,甚至回我哪個同學的家長都很自由,才不管小孩用手機或電腦,為什麼我要管這麼多?」

「難道我想管這麼多嗎?我還不是擔心手機會影響到他的眼睛及大腦?而且他太過沉迷的話怎麼辦?會不會一開學就收不了心?我真的好擔心,但愈擔心就會愈唸他,他又不喜歡我唸,但我就是忍不住啊!」

我:「哇!小Q媽,聽你這樣說,我猜你應該很挫折吧!你想要管小Q、提醒小Q都是因為很在乎他,對吧!」小Q媽一聽完,馬上紅了眼眶:「對,我覺得我怎麼做好像都是錯的!我可以怎麼辦?」

每年寒暑假或開學前後,總有像小Q媽這樣的家長來到諮商室。尤其是小孩沒有上學、在家時間變多,接觸3C的時間也相對變多。此時家長很容易像小Q媽一樣在乎孩子的健康、作息及發展,並衍生出許多內在的不安與焦慮。

家長通常表達出來的,會變成「不行這個」「那個不好」的規定,而孩子收到的是被責備、被否定的訊息,通常也不會有太好的回應,因此形成親子關係的惡性循環。

其實,這不一定是「網路成癮」的問題,很可能是孩子承受不住現實壓力,並選擇轉向到網路世界中以獲得某些紓解。如果能更認識孩子的內在世界,或許原本僵持不下的親子關係就會緩和。

以下分享的親職教養3步驟,給正在苦惱的家長化解煩惱。

第1步:辨識自己關切的原因

先問自己面對孩子使用3C時心情如何?是擔心、苦惱、生氣、還是害怕?再進一步想想,你知道自己怎麼了嗎?以下歸納出父母關切的原因。

  • 越來越封閉:很多家長因為看到孩子整天關在房間打遊戲、看影片,感覺越來越依賴虛擬世界的朋友,但與現實生活似乎越來越脫節,就像「繭居族」。如果孩子真的降低與現實的人際接觸,或許就是一個警訊,可能孩子已遇上困難?或正在逃避甚麼?
  • 害怕荒廢課業:這可能與父母對孩子的期待有關,然而這份期待會不會是孩子的壓力呢?家長需要認識孩子在課業與休閒生活之間的平衡,並觀察他們學習能力及動機。
  • 影響身體健康:醫界指出,使用3C對身體造成的影響包括大腦刺激過甚、視力退化、頸椎問題、肌肉緊繃等…而當使用時間過長,作息時間也被打亂。家長必須要讓孩子理解時間的規定不是限制,而是保護。

第2步:了解孩子在網路中「廢寢忘食」的動力

孩子喜歡網路世界是有原因的,他們的內在世界就像「拔河比賽」,網路與現實在兩端拉扯,看哪一邊能滿足內在渴望。用以下拉力及推力形容,就可以理解孩子為何能在網路世界開心到「廢寢忘食」。

拉力:網路世界的魅力

  • 歸屬感:在網路遊戲中,有同樣任務及目標性,會覺得被需要的感覺;當被拉進某個網路社群或聊天室中,會獲得有人陪伴的經驗。
  • 成就感:遊戲的分數越來愈多、等級越來越高,無形中也獲得他人的認可或讚美,也會感覺自己每一天都在進步。
  • 快樂感:網路中的影音、資訊刺激,會讓人的心情變愉悅,也就可以忘卻一些煩心事情,是可以調節心情的。
  • 價值感:透過他人回饋,幫助自己感受到有存在感,體驗到自己被在乎、被看見,自我價值也會更高。

推力:現實生活的痛苦

  • 挫敗經驗:現實中也有許多目標及任務,但沒有重新開始的機會。失敗幾次還好,但若長久處在挫敗感,情緒會變得無助、自我價值低落。
  • 缺乏正向關係連結:孩子若沒自信,會很難有勇氣跨出人際舒適圈。當正向關係連結量下降,再加上團體中越有個性的人越可能產生衝突或被排擠,因此會漸漸感到孤單。
  • 現實的枯燥感:因為不知道自己的興趣而感到無聊、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就算有事做,也會預期自己做不好。

第3步:運用「APP」,讓親子關係重新的連結

透過前2個步驟,父母會釐清自己對孩子期待的合理性、覺察被影響的情緒強度、進一步理解孩子內在世界的拉扯動力。接著就會發現真正要關心的問題不是孩子的行為,而是孩子內心煎熬的拔河歷程。在此提供「APP」親職小技巧,好好回應孩子,遠離親子衝突的惡性循環。

A(appreciate)欣賞及感激:肯定網路及3C對孩子的功能

我們活在網路世代,需要先肯定網路的價值。它提供孩子情緒調節的管道,至少讓在現實生活挫敗的孩子有個棲身之地。

若要知道網路對孩子的吸力為何,建議一起跟孩子玩電腦、看YouTube、聊聊網路流行,讓孩子知道你是想靠近關係的。

P(patient)耐心:耐心傾聽孩子的渴望,急不得

同理孩子的內在渴望非常重要,試著認識孩子在現實中發生的痛苦經驗。當時發生什麼事?孩子的心情如何?除了用3C調適自己心情外,有沒有用過其他方法?

其實,孩子可能都想「試」,但可能沒有人能討論,所以網路是「最快」可以找到人詢問的地方,才會一不小心變成孩子安全感或心理依賴的來源。

觸碰痛苦經驗需要慢慢來,起初孩子會不願意分享或不信任真實關係,但在家長多次嘗試後一定能讓他們感受到善意。因此,家長的耐心是讓孩子重新建立安全感的基礎。

P(plus)加法:增加孩子的選擇性及現實生活的真實連結

如何改變孩子內在拉扯的動力?可能要從虛擬世界的吸引力去思考。觀察在網路世界中,哪些能滿足孩子的「歸屬感、成就感、愉悅感及價值感」,並盡可能從現實中增加類似的拉力,取代在網路世界所獲得的好處。

過程就像是疊積木,一塊一塊慢慢加,可以從孩子過去的正向經驗開始,例如喜歡吃東西、喜歡運動、看漫畫或做手工等。

和孩子共同完成活動後也別忘了彼此分享心得及回饋,以增加現實生活的親子連結。當現實生活中多了許多選擇,網路世界不再是「唯一」,也比較不容易依賴了。

作者介紹
鍾宜伶
學歷
淡江大學 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
工作單位/職稱
旭立諮商中心 諮商心理師
經歷
政府、學校機關、社福機構合作心理師
警廣交通網、大家健康雜誌專訪合作心理師
長庚科技大學諮商中心專任心理師
臺北醫學大學學生輔導中心專任心理師
吾心文教基金會特約諮商心理師
台北市勞工局特約就業輔導諮商心理師
桃園縣懷德風箏緣地育幼院 義務特約心理師
長庚技術學院、元智大學兼任諮商心理師
淡江大學諮商輔導組約聘專任輔導員
亞迦貝心理教育中心兼職心理教育老師
台北榮民總醫院護理師
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第四十三屆 學術發展組委員
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第四十四屆 組織發展組委員
專業認證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證照
醫療健康心理諮商專長能力培訓課程結業
情緒取向伴侶治療專業訓練課程結業(ICEEFT)
美國禪繞認證教師(CZT第25期)
日本和諧粉彩準指導師認證
專長
兒童青少年發展與適應
兒童青少年情緒障礙
憂鬱症
焦慮反應
飲食異常
壓力疾患
自我傷害危機處理
疾病調適
悲傷失落
自我概念與認同
人際關係
伴侶關係
生涯探索等議題
證照字號
諮心字第000865號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