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題

從4種教養模式,了解自己可能成為什麼類型的父母

作者
賴思均

我們常複製過去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經驗,繼續傳遞給下一代。若能夠對自己的成長經驗有更多的了解,開始摸索出適合自己與孩子之間的相處模式。

根據許多研究顯示,全球生育率大幅下跌對社會造成了衝擊,多個國家還出現高度的老齡化,進入80歲年齡層的人口將和出生的人數一樣多。

在台灣,很多人其實仍然抱持著想要組成家庭、與心愛的人共同養育下一代的期待,但也因著資訊發達和社會結構等因素影響之下,他們擔心,自己是否能真正扮演好父母的角色?

除了養育孩子的經濟壓力、夫妻關係因雙方教養的價值觀不同而有所影響,抑或是擔心失去自己原本擁有的生活品質;女性可能也會害怕自己因為懷孕而失去工作,受到社會不平等對待等,綜合以上因素,許多年輕人選擇當頂客族,而不敢承擔養兒育女的責任。

試著想想孩子對你的意義是什麼?

我們經常聽到,許多人生孩子的理由是為了養兒防老,或是長輩要求傳宗接代等緣由。不妨試著回到自己身上想想,對於自己而言,生孩子的理由是什麼呢?

如果我們能有一個思考清楚的機會,以及與伴侶共同溝通討論,如此一來,即便遇到許多困難,都能夠兩人一起面對,而非孤軍奮戰,生育孩子的歷程中所遭受的挫折感也能隨之減低。

了解自己可能成為什麼樣的父母

心理學家Baumrind提出了「家庭教養模式」,依據父母對孩子的掌控以及回應/情感程度區,歸納出4種不同的教養類型:開明權威型、專制權威型、包容放任型、淡漠忽視型。以下分別詳述:

  • 開明權威型:愛孩子但也認為有責任督導孩子的行為,會依照個別孩子的特質、經驗及當時的發展階段,而給予明確的行為準則;會與孩子分享所訂定規範的理由,鼓勵言語上的溝通,並樂見孩子提出不同的意見。這類型的父母他們教養方法是支持勝於懲罰,期盼孩子在做選擇時,是有社會責任的,並強調要做自己的主人時,也會考慮到別人。
  • 專制權威型:父母對子女是要求的,但較缺乏情感回應。他們多半建立絕對的標準,以期塑造、控制、及評斷他們子女的行為與態度,且不會對指令做任何解釋;甚至覺得不需要鼓勵孩子做語言的溝通。
  • 包容放任型:父母提供的情感回應多過於行為要求,給予孩子相當大的自主性;即使孩子的表現較不成熟,此類型父母也不會太在意。並且他們認為沒有必要去干預或質疑孩子的行為。
  • 淡漠忽視型:父母既不要求也不給予情感回應。他們不具結構特質、無心督導,同時也不支持孩子,此類型父母明顯的表現出拒絕或全然忽視養育子女的責任。

影響父母教養方式的因素

  1. 父母本身的因素:父母管教方式往往與自己的過往經驗有關。例如,專制嚴格的父母也多半來自於專制嚴格的家庭;會施虐的父母,其幼年時代多有受虐經驗。母親對於懷孕態度,會影響嬰兒日後照顧的敏感度與行為,母親接納母職的程度與為人父母信心,皆會影響管教方式。
  1. 情境因素:經濟狀況、婚姻狀態、爭吵等生活事件,形成嚴重的心理壓力,會導致父母教養方式改變。社經地位水準也影響甚鉅,高社經地位的父母較為開明有紀律,低社經地位的父母較強調權威、專制的管教方式。
  1. 子女本身的因素:管教時子女能夠服從及樂於配合,較容易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若性格頑強難以駕馭,則較多採取嚴格威權的管教方式,也容易發生衝突。孩子的身體表徵也會影響父母行為,母親與面貌姣好的子女接觸較多,對於肢體殘障或智能不足的子女也多半有補償心態,容易過度保護。

學習對自己有更多的信任感,創造家庭美好的未來

我們常複製過去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經驗,繼續傳遞給下一代。若能夠對自己的成長經驗有更多的了解,便能看見什麼是好的、什麼需要改善,漸漸地,我們能開始摸索出適合自己與孩子之間的相處模式,不需要比較或是受人影響。

學習對自己與孩子有更多的相信,便能共同締造屬於你們自己的未來,並從中感受與孩子同樂的幸福。

作者介紹
賴思均
學歷
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
工作單位/職稱
旭立諮商中心 諮商心理師
經歷
財團法人旭立文教基金會諮商中心 專任心理師
台北市自殺防治中心 合作諮商心理師
台北市古亭國中輔導室 合作諮商心理師
法務部矯正署臺北少年觀護所 合作諮商心理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學生輔導中心 合作諮商心理師
企業、校園、社區專題講師
專業認證
臺灣諮商心理學會「心理諮商督導」專業認證
人際歷程取向 (Interpersonal Process in Therapy) 專業訓練
完形取向 (Gestalt Therapy) 專業訓練
榮格取向初階專業訓練
109年家庭暴力加害人處遇人員訓練
預防吸毒家庭技巧師資培訓
專長
自我探索與成長
婚姻情感與親密關係
人際與原生家庭議題
情緒困擾
創傷與失落
生涯規劃與發展
性別認同與同志諮商
壓力調適與管理
LGBTQ友善心理師
證照字號
諮心字第003490號
臺諮心督證字第1120038號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