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題

「好空虛」其實是在焦慮?3方法找回充實生活

作者
賴思均

在沒有成就感、失去目標的生活裡,現代許多人用滑手機、夜生活等活動轉移注意力,試圖短暫逃離挫折、迷失帶來的空虛感,但這樣治標不治本的方式,能真正幫助到自己嗎?

身為一位通勤族,經常在捷運上看到每個人低著頭滑手機,透過手機處理公事、聊天、追劇、打遊戲、逛網拍等,從手機裡看世界已成為現代人每天必須做的事。但在晤談室裡,許多人分享自己會漫無目的的滑著手機,只為等待時間過去,進一步探索,才發現是沒來由的空虛感伴隨著焦慮與壓力所造成。是什麼讓這些感受無法受控的跑出來呢?

空虛感是指無法得到充實感,覺得枉然、空虛的心情。人在失去目標、達成目標、放棄目標時,都常會感到空虛。沒有明確的目標亦或者設立的目標總不易達成,生活也會變得毫無成就感,在心理方面也可能會面臨自信心低落的問題,開始需要透過許多外在刺激,例如無止境的滑手機、性成癮、喜愛夜生活以及沉浸在高分貝的環境等,讓自己能夠短暫逃離生活要面對的難題。

曾有一位朋友與我分享,他在滑手機的過程會開始去羨慕在事業上很成功的人,並且會情不自禁的比較,覺得自己已經在某個年齡階段,卻沒有達到相同的成就,網路演算法使得類似的文章大量出現在社群中,促使這位朋友對自己愈來愈沒有自信,即使工作上小有成就,也不再為此感到開心。

大部分的人心中都有關於成功的想像,好比財富自由、工作位階高、成為校園裡的風雲人物,這些樣貌似乎深植於我們內心,覺得這樣的人才是最完美最有價值,但或許這並不屬於自己真正要有的模樣,甚至與自己的狀態背道而馳,於是很快定義自己是上天失敗的作品,找尋各種方式來逃避。

如何填補內心空虛的黑洞呢?

一個人若有明確的目標,並且能與時俱進的達成,我們便能從中獲得成就感及多巴胺,這樣的人相對來說較不會在生活中感到空虛。

1.設立真正能實踐的目標

設立一個合乎自己狀態以及真的能夠達成的目標,切記不要把目標設立得太過遠大,能夠實踐比較重要,可以從興趣、運動、社交等方面去制訂,每個人擅長的面向不同,若能透過在各個方面達成一些目標,便能從中獲取自我效能感。

2.嘗試欣賞被自己忽略的優點

在自我貶低的同時,嘗試學習欣賞自己的優點,如果很困難,可以詢問身邊信任的人,請他們說說對你的看法,讓自己慢慢去相信那些在生活中被你忽略的大小優點,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建立自信心並不容易,倘若自己不願意挖掘與發現,那麼這些美好的事物將會離你很遙遠。

3.暫停轉移注意力,仔細覺察自身感受

當空虛感來襲,可以先覺察自己目前的狀態,慢慢減少花在轉移注意力的事情上,例如降低使用手機的頻率,觀察當下的情緒與感覺,才有機會正視自己面臨何種處境,方能對症下藥。

接納存在於生活中的焦慮不安與空虛寂寞,允許自己低潮並看見內在的渴望,滿足自我的需求,就有機會感受生活所帶來的價值與意義。

作者介紹
賴思均
學歷
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
工作單位/職稱
旭立諮商中心 諮商心理師
經歷
財團法人旭立文教基金會諮商中心 專任心理師
台北市自殺防治中心 合作諮商心理師
台北市古亭國中輔導室 合作諮商心理師
法務部矯正署臺北少年觀護所 合作諮商心理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學生輔導中心 合作諮商心理師
企業、校園、社區專題講師
專業認證
臺灣諮商心理學會「心理諮商督導」專業認證
人際歷程取向 (Interpersonal Process in Therapy) 專業訓練
完形取向 (Gestalt Therapy) 專業訓練
榮格取向初階專業訓練
109年家庭暴力加害人處遇人員訓練
預防吸毒家庭技巧師資培訓
專長
自我探索與成長
婚姻情感與親密關係
人際與原生家庭議題
情緒困擾
創傷與失落
生涯規劃與發展
性別認同與同志諮商
壓力調適與管理
LGBTQ友善心理師
證照字號
諮心字第003490號
臺諮心督證字第1120038號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