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題

「好空虛」其實是在焦慮?3方法找回充實生活

作者
賴思均

在沒有成就感、失去目標的生活裡,現代許多人用滑手機、夜生活等活動轉移注意力,試圖短暫逃離挫折、迷失帶來的空虛感,但這樣治標不治本的方式,能真正幫助到自己嗎?

身為一位通勤族,經常在捷運上看到每個人低著頭滑手機,透過手機處理公事、聊天、追劇、打遊戲、逛網拍等,從手機裡看世界已成為現代人每天必須做的事。但在晤談室裡,許多人分享自己會漫無目的的滑著手機,只為等待時間過去,進一步探索,才發現是沒來由的空虛感伴隨著焦慮與壓力所造成。是什麼讓這些感受無法受控的跑出來呢?

空虛感是指無法得到充實感,覺得枉然、空虛的心情。人在失去目標、達成目標、放棄目標時,都常會感到空虛。沒有明確的目標亦或者設立的目標總不易達成,生活也會變得毫無成就感,在心理方面也可能會面臨自信心低落的問題,開始需要透過許多外在刺激,例如無止境的滑手機、性成癮、喜愛夜生活以及沉浸在高分貝的環境等,讓自己能夠短暫逃離生活要面對的難題。

曾有一位朋友與我分享,他在滑手機的過程會開始去羨慕在事業上很成功的人,並且會情不自禁的比較,覺得自己已經在某個年齡階段,卻沒有達到相同的成就,網路演算法使得類似的文章大量出現在社群中,促使這位朋友對自己愈來愈沒有自信,即使工作上小有成就,也不再為此感到開心。

大部分的人心中都有關於成功的想像,好比財富自由、工作位階高、成為校園裡的風雲人物,這些樣貌似乎深植於我們內心,覺得這樣的人才是最完美最有價值,但或許這並不屬於自己真正要有的模樣,甚至與自己的狀態背道而馳,於是很快定義自己是上天失敗的作品,找尋各種方式來逃避。

如何填補內心空虛的黑洞呢?

一個人若有明確的目標,並且能與時俱進的達成,我們便能從中獲得成就感及多巴胺,這樣的人相對來說較不會在生活中感到空虛。

1.設立真正能實踐的目標

設立一個合乎自己狀態以及真的能夠達成的目標,切記不要把目標設立得太過遠大,能夠實踐比較重要,可以從興趣、運動、社交等方面去制訂,每個人擅長的面向不同,若能透過在各個方面達成一些目標,便能從中獲取自我效能感。

2.嘗試欣賞被自己忽略的優點

在自我貶低的同時,嘗試學習欣賞自己的優點,如果很困難,可以詢問身邊信任的人,請他們說說對你的看法,讓自己慢慢去相信那些在生活中被你忽略的大小優點,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建立自信心並不容易,倘若自己不願意挖掘與發現,那麼這些美好的事物將會離你很遙遠。

3.暫停轉移注意力,仔細覺察自身感受

當空虛感來襲,可以先覺察自己目前的狀態,慢慢減少花在轉移注意力的事情上,例如降低使用手機的頻率,觀察當下的情緒與感覺,才有機會正視自己面臨何種處境,方能對症下藥。

接納存在於生活中的焦慮不安與空虛寂寞,允許自己低潮並看見內在的渴望,滿足自我的需求,就有機會感受生活所帶來的價值與意義。

作者介紹
賴思均
學歷
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
輔仁大學臨床心理系、哲學系雙學士
工作單位/職稱
旭立諮商中心 諮商心理師
經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學務處學生輔導中心實習心理師
臺北市立復興高級中學 學生輔導中心實習心理師
人際溝通、生涯探索、樂齡保健、壓力放鬆主題講師
女同志伴侶關係成長團體帶領者
同志表達性藝術治療團體帶領者
人際關係溝通與親密關係團體帶領者
心靈舒壓伴侶工作坊帶領者
專業認證
• 中華⺠國諮商心理師專技高考及格
• 臺灣諮商心理學會「心理諮商督導」專業認證
• 人際歷程取向 (Interpersonal Process in Therapy) 專業訓練
• 完形取向 (Gestalt Therapy) 專業訓練
• 榮格取向初階專業訓練
• 109年家庭暴力加害人處遇人員訓練
• 預防吸毒家庭技巧師資培訓
專長
自我探索與成長
情感與親密關係(失戀、婚前諮商)
人際與原生家庭議題
情緒困擾
創傷與失落
生涯規劃與發展
性別認同與同志諮商
壓力調適與管理
多元文化諮商(鄉土語言諮商)
LGBTQ友善心理師
證照字號
諮心字第003490號
臺諮心督證字第1120038號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