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一位高齡駕駛出車禍了……」自從三峽學區發生車禍悲劇後,媒體幾乎天天報導長者肇事的新聞。然而,比起探討駕照年齡是否該下修,我們更想聚焦在「車禍目擊者」的創傷。
當我們看到新聞畫面時,多數焦點會集中在肇事者與傷亡者,但很少有人去思考那些親眼目睹事故現場的民眾,尤其是在場等紅燈的路人、小學生、老師,他們的心裡究竟承受了什麼?
這些人雖然沒有受到直接的身體傷害,卻可能留下難以言喻的心理衝擊。這種經歷,在心理學中被稱為「次級創傷(Secondary Trauma)」,意指一個人雖沒有直接受害,卻因目睹或知曉他人創傷經驗後,產生類似的情緒與身體反應。
對孩子來說,目擊車禍所引發的心理反應更為複雜。他們可能會問:「那個人會死掉嗎?」、「我是不是應該叫他們快閃開?」、「會不會有一天,我也會被撞?」這些疑問衍伸出的焦慮及恐懼在心中不斷打轉,並轉化成晚上睡不著、上學分心、看到車子就害怕,甚至情緒變得容易敏感及退縮。
不只孩子,大人也會出現類似的創傷後反應,例如反覆回想當時畫面、閃避事發地點、容易驚嚇、情緒低落等,這些症狀往往被自己或周遭的人忽略。雖然自己不是被肇事者撞到的人,但心理反應和肉體一樣,會因為巨大的衝擊而「裂開」。
我們無法阻止所有意外發生,但可以在人還活著的時候,好好照顧他們的心。對於目擊事件的孩子或成人,不需急著讓他們「趕快走出來」,而是給予耐心的陪伴與傾聽。即使他們一再重複說:「我一直想到那台車」、「我覺得很害怕」,但這都是在處理心理的驚嚇,此時對話與陪伴,就是一種心理急救。
以下3點是我們可以開始做的事:
對成人來說,更要留意自己的身心狀況。有些人為了「正常生活」,選擇壓抑情緒、強迫自己冷靜,卻因此出現疲憊、煩躁、失眠、腸胃不適等生理反應。其實,休息與傾訴不是懦弱,而是一種修復。
人遺憾的是,媒體與大眾在事件過後的焦點,多半停留在加害者與受害者的兩極。當大家熱烈討論法律修訂與責任歸屬時,卻少有人問一句:「那些現場的孩子,還好嗎?」
這其實反映了社會對心理創傷的不熟悉,只要沒流血,就彷彿沒有受傷。但心理創傷往往是無聲、無形,卻長久纏人的。我們需要更關注那些「看起來沒事」的人,因為他們正在默默承受著一場沒人聽見的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