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題

目擊車禍,讓他們留下看不見的傷!心理師教3方法,協助走出情緒風暴

作者
趙慈慧

「又有一位高齡駕駛出車禍了……」自從三峽學區發生車禍悲劇後,媒體幾乎天天報導長者肇事的新聞。然而,比起探討駕照年齡是否該下修,我們更想聚焦在「車禍目擊者」的創傷。

他們不是主角,但也在現場

當我們看到新聞畫面時,多數焦點會集中在肇事者與傷亡者,但很少有人去思考那些親眼目睹事故現場的民眾,尤其是在場等紅燈的路人、小學生、老師,他們的心裡究竟承受了什麼?

這些人雖然沒有受到直接的身體傷害,卻可能留下難以言喻的心理衝擊。這種經歷,在心理學中被稱為「次級創傷(Secondary Trauma)」,意指一個人雖沒有直接受害,卻因目睹或知曉他人創傷經驗後,產生類似的情緒與身體反應。

目擊車禍的內在衝突:害怕、內疚、失眠

對孩子來說,目擊車禍所引發的心理反應更為複雜。他們可能會問:「那個人會死掉嗎?」、「我是不是應該叫他們快閃開?」、「會不會有一天,我也會被撞?」這些疑問衍伸出的焦慮及恐懼在心中不斷打轉,並轉化成晚上睡不著、上學分心、看到車子就害怕,甚至情緒變得容易敏感及退縮。

不只孩子,大人也會出現類似的創傷後反應,例如反覆回想當時畫面、閃避事發地點、容易驚嚇、情緒低落等,這些症狀往往被自己或周遭的人忽略。雖然自己不是被肇事者撞到的人,但心理反應和肉體一樣,會因為巨大的衝擊而「裂開」。

陪伴次級創傷者的3大方法

我們無法阻止所有意外發生,但可以在人還活著的時候,好好照顧他們的心。對於目擊事件的孩子或成人,不需急著讓他們「趕快走出來」,而是給予耐心的陪伴與傾聽。即使他們一再重複說:「我一直想到那台車」、「我覺得很害怕」,但這都是在處理心理的驚嚇,此時對話與陪伴,就是一種心理急救。

以下3點是我們可以開始做的事:

  • 允許情緒流動:讓孩子知道「害怕」是正常的,而哭泣、繪畫、寫日記都是健康的情緒出口。
  • 給予孩子安全感:幫助孩子重建生活節奏,例如規律作息、上下學,都是重新建立安全感的基礎。
  • 察覺異常反應:若孩子持續出現明顯的焦慮、退縮、行為改變,請直接尋求輔導老師、心理師等專業協助。

對成人來說,更要留意自己的身心狀況。有些人為了「正常生活」,選擇壓抑情緒、強迫自己冷靜,卻因此出現疲憊、煩躁、失眠、腸胃不適等生理反應。其實,休息與傾訴不是懦弱,而是一種修復。

社會的沉默,就是另一種遺忘

人遺憾的是,媒體與大眾在事件過後的焦點,多半停留在加害者與受害者的兩極。當大家熱烈討論法律修訂與責任歸屬時,卻少有人問一句:「那些現場的孩子,還好嗎?」

這其實反映了社會對心理創傷的不熟悉,只要沒流血,就彷彿沒有受傷。但心理創傷往往是無聲、無形,卻長久纏人的。我們需要更關注那些「看起來沒事」的人,因為他們正在默默承受著一場沒人聽見的風暴。

作者介紹
趙慈慧
學歷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諮商學系碩士
工作單位/職稱
旭立文教基金會 執行長
旭立心理諮商中心 諮商心理師/諮商督導
經歷
北市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兒童心智科/婦女身心門診 社會工作師/諮商心理師
心路、雅文、善牧、現代婦女等基金會 外聘督導
家庭扶助基金會附設大同育幼院 外聘督導
北市與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 特約心理師
北市政府員工諮商中心 / 北市警察局 特約心理師
北市府社會局老人福利科 社會工作師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諮商系 助理教授
國立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 助理教授
台北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 外聘督導
專業認證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證照
中華民國「社會工作師」證照
完形取向長期專業訓練結業
情緒焦點治療伴侶諮商(EFCT)及個別諮商(EFIT)長期專業訓練結業
台灣諮商心理學會「心理諮商督導」專業認證
台灣性諮商學會與性教育學會「性諮商師」專業認證
薩提爾模式「婚姻與家庭治療師」專業認證
美國催眠師協會「ABH /PASH催眠師」專業認證
專長
情感與親密關係、伴侶/夫妻婚姻諮商、親子關係、中年危機議題、成人性議題、原生家庭依附創傷議題、內在小孩創傷療癒、個人自我接納與內在整合、心理諮商之專業督導
證照字號
諮心字第000105號
社字號第8977212號
臺諮心督證字第103002號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