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騎車/開車的夥伴一定不陌生,當你正常行駛在道路時,後方突然有駕駛長按喇叭或閃黃燈,這時有人會選擇放慢速度向外靠,有人則會路怒症發作宣洩髒話。無論如何,平靜的心已被干擾,大腦也開始思考,「我有做錯什麼嗎?那個駕駛幹嘛這麼沒禮貌?」
最近我在YouTube看了一部TED Talks,那是比利時演員Frederik Imbo在2020年的演講,主題是《如何不把事情放在心上?(How not to take things personally?)》近18分鐘的影片分享2個不走心的方法,分別是認知到對方的批評「與我無關」,以及「與我有關」。這段精采演講歡迎讀者撥空觀賞,這裡就不贅述了。
從原生家庭到校園、職場,每個人都在不同團體中,學習如何經營人際關係。有趣的是,許多人會鼓勵彼此多溝通、多傾聽,但實際上要溝通、傾聽什麼?卻很少人能領悟。以下這2點將透過不同觀點,認識自己與他人的人際交往習慣,幫助你知己知彼:
心理學家Heider和Weiner的研究指出,人們在面對事件時,會嘗試找出原因,這稱為「歸因」。例如行駛在路上,被後面的駕駛長按喇叭,此時歸因方法的不同,會影響我們的反應:
講者Imbo提出的「與我無關」,就是一種訓練將他人行為外在歸因的技巧。這有助於減少自我責備、羞愧或焦慮,進而使人更容易保持冷靜、同理他人。
當我們因為別人的一句話,或一個舉動,而產生強烈情緒反應時,往往不只是因為對方做了什麼,而是它觸碰到了我們內在某個尚未處理的感受。心理學家Carl Rogers提出,「理想我」與「真實我」之間的落差,會讓人產生不安與防衛,而這些反應,正是內在衝突的提醒。
除了「理想我」與「真實我」的差異,過去的創傷經驗,或我們根深蒂固的信念(在認知行為治療中被稱為「核心信念」),也都可能是情緒被觸發的來源。這些內在因素,與講者Imbo所說的「與我有關」彼此呼應。
因此,當一句話讓你感到受傷時,先別急著否定或反擊,不妨輕輕問自己,「這句話,碰到了我內心的哪個地方?」
心理韌性指的是一個人面對壓力、失敗、批評時,能夠調整內在狀態,重新站起來,甚至從中成長的能力。它不代表不會受傷,而是「即使被擊倒,也能帶著更多理解和力量再站爬起來。」在日常中,我們可以這樣練習:
真正的堅強,不是從不受傷,而是懂得如何照顧自己的傷口。那些讓你不舒服的時刻,往往是一把鑰匙,打開你尚未痊癒的地方。有時刺痛我們的,從來不是話語本身,而是它碰到了心裡還沒被看見的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