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題

中年後的愛情面貌:讓「我要、我願意」取代「應該」和「必須」

作者
王孝予

每年春暖花開之際,我和幾位高中同窗好友總會相約來場「貴婦下午茶」,除了享受片刻優雅的生活,也趁機交流彼此近況。而今年的聚會特別不一樣,當話題轉到感情時,我們幾個年近45歲的女人,說出的話卻與以往大不相同。

從浪漫到現實:愛情觀的轉變

小雅,是我們當中長相最甜美、異性緣最好的女生。18歲那年,她遇見了心中的白馬王子;22歲時,兩人在英國舉辦夢幻的城堡婚禮。小雅原以為能從此過著如童話般幸福快樂的生活,卻在她42歲那年結束了這段長達20年的婚姻。

「我當初嫁給他,是因為他承諾給我穩定的生活,卻沒想到婚姻裡的柴米油鹽,磨掉了王子與公主的激情。沒有了深厚的情感作為基礎,再美的故事終將會走向結束,」她說。

如今的小雅,依然嚮往那種轟轟烈烈的愛情,但她更渴望的是一段如晨曦陽光般溫暖而柔和的情感——一份能包容、陪伴、靜靜地在身旁守護著的深情。

下一個12年,我想做我自己

小玉1年前結束了一段交往12年的感情,當我們問起原因,她只是淡淡地說:「不是不愛了,只是我累了。我不想再為了他不斷改變自己,下一個12年,我只想做回自己。」

這句話聽來平靜,卻藏著太多壓抑與自我消磨。學生時代的小玉,是個熱情、愛交朋友、活動力強的人。然而,與前任交往後,因為對方喜歡安靜、不愛社交,小玉只能為他壓抑活潑的性格,並減少與朋友往來,最後只剩下每年與我們的這場固定聚會。

「愛情應該是讓人變得更好,不該讓人愈來愈渺小。可當我發現時,我已經愈來愈不像自己,所以我決定,我不要再活在別人的期待裡,」小玉說。

重新定義親密關係

至於好友芬妮,自從5年前結束一段名存實亡的10年婚姻後,她開始過起不同於以往的生活方式。從不網路交友的她,在網路上認識一位同齡男子,兩人已私下往來近2年時間;他們保持著每週約會、出遊與共進晚餐的模式,但卻從不急著為關係下定義,也不想一起同居共同生活。他們的相處貴在陪伴,卻不用忙著去承擔彼此的責任。

芬妮說:「這樣的關係相處讓我很自在且喜歡,沒有過多的『應該』和『必須』,反而來自於內心更多的『我要』和『我願意』,而這就是目前我想要的關係樣貌。」

芬妮接著害羞的說:「這樣的關係讓我不僅感受到陪伴,更是找到一種無壓力的自由。它不需要強迫我們去承擔彼此的所有責任,而是讓每次的相處,都帶著自然與愉悅,這不才是愛情該有的樣貌嗎?」

成熟的愛情是什麼模樣?

中年女性的愛情往往充滿深度與複雜性。在歲月歷練與生活經驗的洗禮下,她們不再渴望年輕時的激情與承諾,而是要一段可以在生活中彼此扶持、在關係中共同成長的情感。

我們不再需要一段關係來證明自己的價值或填補內心空缺,而是選擇一種深層的理解與共鳴。愛情,成為一種有選擇的自由,而非不得不的依賴。而這樣的愛穩定且真誠,或許也才能經得起時間考驗。

※本案例綜融重新編寫,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作者介紹
王孝予
學歷
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 家庭諮商與輔導碩士班
工作單位/職稱
旭立基金會 台北市家庭暴力相對人輔導服務(東區) 社工督導
旭立諮商中心 諮商心理師
經歷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 思想起全職實習心理師
台北市復興高中 兼職實習心理師
中華民國新女性聯合會 社工督導
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加害人處遇計畫) 諮商心理師
專業認證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證照
中華民國「社會工作師」證照
情緒取向伴侶諮商(EFCT)初階(24小時完訓)
情緒取向伴侶諮商(EFCT)進階(48小時完訓)
個別諮商(EFIT)初階(18小時完訓)
個別諮商(EFIT)進階(18小時完訓)
性侵害創傷評估與介入處遇實務專訓(39小時)
專長
家庭暴力防治、親密關係經營、親職關係培力、家庭關係、情緒管理、壓力調適、性別議題、自我探索、男性諮商
證照字號
諮心字第004475號
社工字第003927號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