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題

潛意識與心理客體:從少女允宜的故事談起

作者
張嘉真

「潛意識」在心中有著對於重要他人(如母親、父親......)的「心理形象」或「情感經驗」,所以心理形象往往源自個人早期與重要他人的互動經驗,並影響未來如何看待自己與他人。

「潛意識」由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佛洛伊德所提出,它指的是那些不在我們意識層面上,但是影響著我們的心理活動。後來,許多學者在佛洛伊德的理論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學說,其中一個重要分支便是「客體關係理論」。

客體關係理論主要探討「個體」與「內在心理客體」的關係。心理客體意指在我們心中對於重要他人(如母親、父親、或照顧者)的「心理形象」或「情感經驗」。例如,有人心中的母親是溫暖的,也有人感受到的是嚴厲。這些心理形象往往源自個人早期與重要他人的互動經驗,並深刻影響其未來如何看待自己與他人。

聽起來有些抽象,不過沒關係,接下來將透過允宜的故事,初探心理學家如何在臨床工作中運用這些概念。在故事中,「說」是允宜的表達方式,心理師會從她的故事內容、敘說故事的語言風格、甚至與心理師的對話方式中,細細觀察她的內在世界。而諮商的重點之一,就是幫助允宜從這些「說」當中,更深入地認識自己。

一個學生常見的人際困擾

「允宜談著她在班上有四名好友,她們一向同進同出。但是最近她發現朋友A跟朋友B抱怨她的不是。有一次好友們臨時邀約出遊,她因為有既定行程,無法答應同遊。朋友A為此批評她難以相處。她不知道自己做錯什麼,又為何朋友A如此看待她。她私底下詢問朋友B,朋友B說…。允宜仔細地描述著所遭遇的一連串事件,以至於心理師難以找到空檔回應她。」

在允宜的成長過程中,母親在產後有好長一段時間陷在抑鬱的心情當中,因此父親獨自挑起家中的經濟重擔,下班回到家還得幫忙打理家事。看著父母有各自的辛苦,允宜從很小就學會體貼父母,她不吵不鬧,當個十足乖巧的孩子。

一朵沙漠中的花朵

允宜可以打開心房訴說她的故事,是一件很棒的事。當心理師細細思考她的故事時,發現她著重在描述外在發生的事情,較少駐足和表達她的想法及感受,彷彿只是淺淺地感受她的感受。當心理師和她分享這點觀察後,允宜表示她不清楚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因為她很少問自己怎麼想或如何感受。原來,在童年時期,她的表達時常未能得到母親的情感回應,父親又是如此忙碌,鮮少有時間陪伴她。允宜的個體性就像生長在沙漠中的花朵缺少水分的滋養而難以成長和綻放。

當花朵再次被滋養

允宜鉅細靡遺的訴說她遇到的社交難題,將心理師帶入她的視角,充滿細節的描述讓心理師得以感同身受,在潛意識中允宜藉此確保她會被了解。當心理師嘗試以語言道出她的心理需求,允宜漸漸發現,她其實很渴望能夠被心理師理解,就如同童年時期的她,也何等希望可以被父母所看見及了解。

允宜沒有留下多少空間給心理師發言,她一件事接著一件事的訴說。也許她有許多話想表達,又或者有其他可能的意義?心理師試圖進行探索,提及即使心理師在身旁,允宜卻感覺心理師彷彿人在心不在,好像她的話語只是一番獨白。允宜思索了一會兒,表示同意。她預期心理師不會傾聽和了解她,如同受困於憂鬱的母親(客體形象)一般,難以有心力去回應孩子的需求。

當意識或語言所未及的經驗,一再地經由語言勾勒出意義後,允宜開始能夠思考兩個與個人幸福感密切相關的重要議題:「我是誰?」以及「我如何看待關係中的他人?」。最終,允宜的內在自由度得以發展,並且可以為自己重新做選擇,也許是更多照顧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許是再次相信別人會理解她。生命改變成為可能!

作者介紹
張嘉真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
工作單位/職稱
旭立諮商中心 臨床心理師
經歷
天主教永和耕莘醫院 兼任臨床心理師
臺北市立婦幼綜合醫院發展遲緩兒童評估鑑定中心臨床心理師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科兼任講師
新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科約用臨床心理師
專業認證
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證照
專長
兒童遊戲治療
青少年諮商
年輕成人諮商
親職諮詢
證照字號
心理字第000277號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