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題

直到看懂母親,我才真正成為母親

作者
萬庭歡

母女間的情感往往錯綜復雜,總要在經歷生兒育女後,才能從「養兒方知父母的不足」的不滿,到「養兒方知父母的有限」的接受。

諮商室裡,親子議題一直是常見的主題,我特別有感於女性個案談及與母親之間的關係;母女情感往往錯綜復雜,這使得梳理的歷程時常來來回回。

「當我成為媽媽以後,我反而更無法理解我的媽媽為什麼這樣對待我⋯⋯」幾位做母親的女性個案在諮商時都提過類似的話。事實上我也曾以為,或許在自己為人母後,會較能設身處地的理解媽媽曾經的立場與為難,接著就可以寬恕和釋懷過去種種的不合理或造成的傷害。然而真實的體悟卻讓我發現,原來愛與理解的道路並不簡單,甚至還潛藏著諸多反思。

孩子的這句話,喚醒了我

前幾年我生完孩子之後,親近的長輩提醒我「養兒方知父母恩」,每當聽到這話,我感受到內在輕蔑,覺得被情緒勒索。其實,當時初為人母的我,能感受到的非但不是「養兒方知父母恩」,反而先是「養兒方知父母不足」的不滿。

拉拔孩子不易,除了生理的滿足,孩子成長過程也在發展自我,自然有許多意見,需要花時間理解、說明、引導。作為一位心理師,這幾年我將所學放入教養之中,孩子確實更會辨識及表達情緒和需求。

直至某天孩子突然不願意出門,對他自己挑選的衣褲、襪子各種不滿意。起初我溫和聽他說話,一一重新調整,可是他仍然不樂意,坐在地上踢來踢去,我意識到自己快沒有耐心,按耐著心情繼續好說歹說,最後在他瓊瑤式的崩潰下,我也給他一記瓊瑤式的恐嚇:「你再這樣,我就要自己出門了,你一個人在家好了。」

我記得自己態度嚴肅、音量很大,孩子淚眼汪汪的看著我,接著委屈地開始自己穿好衣褲、鞋襪。

我知道那一刻孩子的妥協是因為我作為母親擁有的權威;他服從了我的權威。正當還在懊惱自己罵人時,孩子突然問我:「媽媽,你還愛我嗎?」。我嚇了一跳,然後想起我的母親與我。

因為在我小時候,也困惑於母親是否愛我。

原來是養兒方知父母「?」

做了母親,仍拿著童年經驗提醒自己,就是希望避免讓孩子質疑我對他的愛。頭幾年當母親,我也自認做得比媽媽好,直到孩子問我「還愛他嗎?」時,這個信念開始動搖了。原來我沒有想像中做得好,我意識到自己的耐心很有限,意識到我也期盼著孩子做事要符合我的期望,意識到自己也會不經意的傷害孩子。仔細回想,照顧孩子的這些年,偶然我也體會到以往媽媽情緒中的不安和掙扎,只是我的自以為是遮蔽了這一切。

赤裸裸地直視自己做得不好時,我才能貼近媽媽年輕即嫁作人婦是因為想要逃離原生家庭,也想到婚後她與先生不睦、衝突,被婆家不舒服的對待,同時又養了一群子女,箇中滋味是我無法想像跟理解。

現在我知道作為母親,我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就如同媽媽也有很多不足;而我們都不是故意的、我們很有限,也需要學習。

清楚的知道後,我回媽媽家較為頻繁了。每每陪伴媽媽說話,看她凌亂的廚房、琳琅滿目的鍋具與配料,搭配著熟悉的指責、碎念和要脅,竟漸漸接受了她的不足,也體會到她愛的方式。然後我從「養兒方知父母的不足」的不滿,來到了「養兒方知父母的有限」的接受。

母親的眼神,總有愛和盲點

作為母親,眼睛總盯著子女。只是眼睛終有盲點,也有眨眼的片刻,而我們終究無法成為完美母親,注定或多或少讓孩子受傷與失望,就像我們的媽媽也讓我們受傷和失望一樣。

但之所以可以成就此時此刻的自己,或許她也帶了一些什麼給我們吧?只是此刻的我們是否分辨得出來?是否已經準備好,去辨認那份「被愛的痕跡」。

作者介紹
萬庭歡
學歷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 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碩士
工作單位/職稱
旭立諮商中心 主任/ 諮商心理師
經歷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精神科實習心理師
基隆長庚醫院癌症中心暨安寧病房實習心理師
配偶外遇女性成長團體、護理師支持團體、癌症家屬自我照顧團體
人際互動長期團體、學齡前兒童人際長期團體
專業認證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證照
完形取向(Gestalt Therapy)專業訓練
榮格取向心理治療專業訓練初階課程畢業
專長
失落悲傷、親密與關係議題、正念減壓
自我生命經驗探索、情緒障礙及壓力調適
憂鬱焦慮、醫療諮商、多元性別議題
證照字號
諮心字第003787號
返回頁首